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杜威实用主义的优点_杜威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研究65

发布时间:2016-11-12 14:17

  本文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结语;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之中,杜威是我国最熟悉的一位,也;杜威由于“五四”时期,来到我国讲学而被我国的学术;今天我们重读杜威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发现其中有很多;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3卷.北京;[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3][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张颖,;[4][美]约翰·杜威.经验与自

结 语

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之中,杜威是我国最熟悉的一位,也是被我们曾经误解最深的一位人物,今天我们重新反思和解读他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杜威由于“五四”时期,来到我国讲学而被我国的学术界所熟知。由于“五四”时期所倡导“科学”与“民主”精神和杜威在华的讲演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有一定的契合之处,所以,杜威在当时得到了我国各界的欢迎和支持,他的哲学、教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思想在我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一段时期产生了左的政治思想路线,在这一时期,杜威的思想遭到了全盘的否定和批判。由于这样的批判是用政治的批判代替学术批判,虽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却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事实求是的原则,这样的批判歪曲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和杜威政治哲学的关系,忽视了两者在很多观点上的一致性和杜威政治哲学的可借鉴之处。

今天我们重读杜威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发现其中有很多对我们有借鉴价值的思想。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思想,强调了民主的生活意义,认为这样的民主更有社会基础性作用。对于政治制度上民主,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很容易学习外来的形式的,但如何贯彻民主的外在形式,需要国民有内在的民主精神。这样,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影响着公民内在的民主精神和意识,对社会民主建设起着隐形的基础作用。杜威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观启示我们在建设民主政治时,不仅要强调政治制度层面上的民主建设,也要重视对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重视文化民主和社会生活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打下牢固的社会基础。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是对传统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改造,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观注重教育在培养公民民主意识时的作用,他认为民主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首要和审慎的工具,大力发展民主的文化教育,通过教育培养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杜威的这种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张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美]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7][美]约翰·杜威.实用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8][美]约翰·杜威.自由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美]约翰·杜威.民主·经验·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美]约翰·杜威.杜威五大讲演[M].胡适,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3][美]约翰·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4][美]简·杜威,等著.杜威传[M].单中惠,编译.第2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15][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M].杨静予,崔妙英,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6][美]罗伯特·威斯布鲁克.杜威与美国民主[M].王红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7][美]詹姆斯·坎贝尔.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M].杨柳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8][美]拉里·希克曼.阅读杜威:为后现代做的阐释[M].徐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美]斯蒂文·洛克菲勒.杜威:宗教信仰与民主人本主义[M].赵福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美]郝大维,[美]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M].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1][美]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M].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2][法]爱弥尔·涂尔干.实用主义与社会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刘放桐.实用主义述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24]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5]邹铁军.实用主义大师杜威[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6]杨寿堪,王成兵.实用主义在中国[M].第2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7]袁刚,孙家祥,任丙强.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毛崇杰.实用主义的三副面孔:杜威、罗蒂和舒斯特曼的哲学、美学与文化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9]张宝贵.实用主义之我见:杜威在中国[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30]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31]张宝贵.杜威与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2]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陈汉生,洪光磊,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3]涂纪亮.杜威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4]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基本观念的演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陈亚军.哲学的改造:从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6]李申申,王凤英.大起大落的命运:杜威在俄罗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7]俞吾金.杜威、实用主义与现代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8]王成兵.一位真正的美国哲学家:美国学者论杜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9]李福岩﹒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0]李福岩.杜威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诘难的评析[M]//王南湜,李淑梅,等编.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政治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1]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陈怡.经验与民主:杜威政治哲学基础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3]郑国玉.民主思想家:杜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4]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5]张云.经验·民主·教育:杜威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二、论文类

[1]刘放桐.重新认识杜威的“实用主义”[J].探索与争鸣,1996,﹙8﹚.

[2]刘放桐.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冲突[J].学习与探索,2004,﹙2﹚.

[3]刘放桐.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刘放桐.杜威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10,﹙2﹚.

[5]刘放桐.杜威:曾被误解的“实用主义”者[N].社会科学报,2011-04-07﹙006﹚.

[6]刘放桐.杜威的哲学概念及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11,﹙6﹚.

[7]王成兵.杜威哲学的复兴及其原因[J].学术论坛,2002,﹙1﹚.

[8]王成兵.再论杜威的共同体观:兼谈杜威哲学的当代意义研究工作的思路[J].学术论坛,2009,﹙12﹚.

[9]陈亚军.“问题与主义”: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J].江淮论坛,2004,﹙6﹚.

[10]陈亚军.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分析和改造[J].南京社会科学,2004,﹙8﹚.

[11]单中惠.约翰﹒杜威的心路历程探析:纪念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杜威诞辰150周年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

[12]王元明.杜威的真理观与民主观的内在联系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3]陈怡.试论杜威经验的方法对传统经验概念的重建[J].哲学研究,1999,﹙3﹚﹒

[14]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杜威政治哲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孔祥田.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渊源探析[J].北方论从,2005,﹙6﹚.

[16]孔祥田.杜威“民主”思想价值维度之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

[17]孔祥田.论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1﹚﹒

[18]孔祥田.杜威的“民主共同体”思想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7﹙1﹚.

[19]孔祥田.论影响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

[20]孔祥田,吕振涛,李水洋.民主的伦理维度:兼论杜威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J].阴山学刊,2009,22﹙1﹚.

[21]孔祥田,王先林.杜威民主思想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22]孔祥田,刘畅.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论杜威政治哲学的归属定位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23]庞丹.批判、继承与创新:中国杜威思想研究30年[J].科学·经济·社会,2010,﹙3﹚.

[24]郑国玉,唐代虎.杜威:哲学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25][美]查理德·J﹒伯恩斯坦.创造性的民主[N].阎勇,译.社会科学报,2002-08-08﹙006﹚.

[26]朱士群.杜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社会改革[J].学习与探索,1994,﹙5﹚.

[27]佟德志.杜威民主思想的理论架构[J].孝感学院学报,2001,21﹙5﹚.

[28]佟德志.新旧个人主义:美国改革时代的民主主体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

[29]佟德志.新旧自由主义:杜威与自由主义的理论转型[J].浙江学刊,2005,﹙5﹚.

[30]佟德志.杜威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架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1]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2]王剑.胡适与杜威的中国之行[J].社会科学研究,2003,﹙1﹚.

[33]史云波.杜威中国之行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

[34]张立成,张梅.从杜威的政治哲学看个人、社会、共同体的关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

[35]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6]张梅,张立成.民主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体的理想形式[J].学术界:双月刊,2006,﹙2﹚.

[37]张梅.“新个人”与“民主共同体”:杜威民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8]吴猛.杜威“经验”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39]徐冬先.现代哲学转向中的实用主义:兼谈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

[40]莫法有,陈建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J].江汉论坛,2003,﹙12﹚.

[41]李润芝.论杜威的民主主义社会观[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2]甘重花.实用主义、民主与教育:约翰﹒杜威的社会理想与实现途径[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3]王国韶.新个人主义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4]杨南丽.杜威的新个人主义述评[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5]穆晓辉.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论杜威的“民主哲学”思想[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6]黄小晏,张全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杜威“民主共同体”的理论来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1﹚.

[47]黄小晏.论杜威的社会管理哲学[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8]李庆华.杜威对美国文化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9]杜文丽.民主与教育:杜威教育哲学初论[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0]范晓娟.论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下载地址:杜威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研究65.Doc

  【】

最新搜索

杜威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研究

派遣员工离职通知单12

期货高手的交易系统72

52二年级‘给句子排队’

毛细管空调系统介绍及施工过程安装图解

2016-2021年定向钻井服务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

2016-2020年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制造行业重点企业与竞争格

2012.6.29--贷款客户申请授信资料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_图文

小学一年级暑假作业


  本文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72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5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