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舍勒:交互人格经验的直接性与间接性问题
本文选题:胡塞尔 + 舍勒 ; 参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胡塞尔与舍勒的"人格现象学理论"除了包含第一个向度的意义,还隐含另一个向度的意义,即隐含在"Person"一词中的第二个基本含义:个人及其个性。由于在"Person"的前一个基本含义中,即在精神人格的含义中隐含了某种意义的普遍性,因而个人与他人或交互人格的问题只是在涉及"Person"第二个基本含义时才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在胡塞尔的人格现象学中表现为他人同感、陌生经验、交互主体性等等,而在舍勒的人格现象学中则为互感、同情、感染、同一感等问题。
[Abstract]:Husserl and Scheler's Theory of Personality Phenomenology contain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dimension,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other dimension, that is, the second basic meaning implied in the word "person": the individual and his personality. In the former basic meaning of "person", that is, in the meaning of spiritual personality, the universality of certain meaning is implied, so the problem of personal and other persons or interactive personality is only obvious when the second basic meaning of "person" is involved.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personality, this problem is manifested as empathy of others, unfamiliar experience, intersubjectivity and so on, while in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personality, it is the problems of mutual sensation, sympathy, infection, sense of identit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胡塞尔文集》中译”(12&ZD124)
【分类号】:B516.49;B516.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倪梁康;;胡塞尔与舍勒:精神人格的结构分析与发生分析及其奠基关系问题[J];现代哲学;2017年01期
2 耿宁;肖德生;;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贵阳会议之结语[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倪梁康;;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杜宴林;;司法公正与同理心正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2 倪梁康;;胡塞尔与舍勒:交互人格经验的直接性与间接性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3 张会宁;晁生智;;胡塞尔破除唯我论的哲学尝试[J];世纪桥;2016年12期
4 陈巍;李恒威;;直接社会知觉与理解他心的神经现象学主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5 张任之;;再思“寂静意识”——以耿宁对“视于无形、听于无声”的分析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6 王穗实;;中西哲学中“移情”和“同感”说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0期
7 张卫红;;“见在良知”说的核心焦点与体认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乌尔里希·梅勒;曾云;;舍勒对胡塞尔弗莱堡伦理学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2 倪梁康;;论海德格尔中期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关于《哲学论稿》核心概念的中译及其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3 倪梁康;;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黑格尔-狄尔泰动机[J];学术月刊;2014年01期
4 倪梁康;;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再论——从儒家心学与现象学的角度看“未发”与“已发”的关系[J];哲学研究;2012年08期
5 倪梁康;;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J];哲学分析;2010年02期
6 倪梁康;;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关系问题——从唯识学和现象学的角度看“识”与“智”的关系[J];哲学研究;2008年11期
7 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8 倪梁康;超越笛卡尔──试论胡塞尔对意识之“共现”结构的揭示及其潜在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明;试评舍勒的《资本主义的未来》[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范民;论舍勒关于现代价值位移的思想及其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冯凡彦;;论舍勒价值情感现象学中的情感理性[J];兰州学刊;2009年03期
4 金娜;;舍勒的价值排序与精神价值取向[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5 张猷;;舍勒论伦常世界中的人格现象[J];理论界;2012年08期
6 万俊人;;舍勒现象学人学价值论掠要[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3期
7 余潇枫;人格: 价值的“担负者”——论舍勒的“人格—价值”学说[J];长白学刊;1997年04期
8 张任之;;自身体验与别样的反思——舍勒论人格的自身被给予方式[J];学术月刊;2013年10期
9 李俊;;从“我思”到“精神”的升华——试比较笛卡尔与舍勒的“精神”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牟春;;马克斯·舍勒对移情观念的批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尧均;;舍勒与梅洛-庞蒂心身关系论之比较[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 高宣扬;马克斯·舍勒:不遗余力地探究人的奥秘[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金寿铁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舍勒的完整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人心之序[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斯洁;舍勒哲学中的爱与怨恨[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蓬云;论舍勒的质料先天说[D];广西大学;2016年
3 龙舒婷;舍勒的“怨恨”情感现象学[D];中山大学;2016年
4 余珊珊;论马克斯·舍勒的死亡哲学[D];四川大学;2005年
5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常可歌;舍勒知识观中的人学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廉亚;舍勒“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滕健;情感现象学视域下的舍勒同情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邓翠玉;马克斯·舍勒的价值位移思想浅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善英;舍勒人的本质思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26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02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