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网络文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6 13:07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真正进入“随时互联”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不同形态的网络文艺,引发了文艺多方面的变革、变化,有些甚至可能带有革命性意义。技术与文艺创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步。离开了技术的支持,文艺创作就会僵化和保守,文艺作品传播也会变得缓慢和狭窄,经典作品便无法多介质、多元化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离开了文艺作品的内容保障和创新,技术的形式创新和多样化变革也将流于表层,缺乏内涵和审美,只有将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文艺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和艺术的一体化结合。本文通过对网络文艺发展概况的简述,理清了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归纳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重点聚焦于网络文艺的本质特征、网络文艺的创作、网络文艺的传播、网络文艺的消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立足于技术哲学视阈对网络文艺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剖析,以期对未来网络文艺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Abstract]: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rminal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anytime interconnect" network er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given birth to different forms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has led to various changes and chang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some of which may even have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literary creation is complementary and interdependent.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develop and progress together.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echnology,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will become rigid and conservative,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works will become slow and narrow, classical works will not be able to have many media, diversity will be presented in front of the broad audience, and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works will be protected and innovated. The formal innov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echnology will also flow to the surface, lacking of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s. Only by combining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ca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be realized. Through a brief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sums up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n art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nd focuses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creation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read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onsumption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and so on, and analyzes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克;变化和发展中的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6期

2 宫睿;作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评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10期

3 ;创新与价值——“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概述[J];哲学动态;2000年12期

4 高亮华;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0年12期

5 徐奉臻;社会变迁与德国技术哲学的缘起及演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高亮华;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第八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1期

7 高亮华;“技术转向”与技术哲学[J];哲学研究;2001年01期

8 牟焕森;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的学术地位和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陈昌曙,陈红兵;技术哲学基础研究的35个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第九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紧急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戚本芬;;技术的解释与估价[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5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6 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7 尤军丽;;制度之技术哲学探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8 陈凡;;解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卫华;;杀人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及辩护[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10 夏保华;;重构技术哲学的“学科共识”——德克斯及其《发明哲学》[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晓君 茅炫;关于技术哲学的演进[N];光明日报;2004年

2 何自英;时代呼唤技术哲学的发展[N];科技日报;2000年

3 段伟文;中国文化脉络中的技术哲学之路[N];光明日报;2009年

4 赵晖;《社会技术哲学》:一部创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5年

5 张成岗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是理解技术的重要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Peter Kroe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潘恩荣 译;技术哲学:从外在进路到内在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颜伊 实习记者 孙文娟;从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技术哲学之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何立松;也谈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N];学习时报;2005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计海庆;“所有的科学都是具体化于各种技术中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吴晓江;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生长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玉东;苏俄STS研究的逻辑进路与学科进路探析[D];东北大学;2013年

2 顾世春;从海德格尔到鲍尔格曼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4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5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6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彤;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网络文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 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俊;中国技术哲学20年发展统计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4 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未晓霞;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丁雪;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云洋;中国技术哲学实践传统的历史研究(20世纪50-90年代)[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于萍;中国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翠花;技术哲学:两大传统的对立与融合[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46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146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6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