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视域下的“亲亲相隐”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3 09:43
【摘要】:“亲亲相隐”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只有建构出“亲亲”的父子关系,以此为理论和实践的基点,上升至“君臣关系”、“家国关系”,将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孝”与政治社会领域中的“忠”相结合,方能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生发并体现“仁”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对于“亲亲相隐”的理解和诠释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情”与“法”张力的层面,还应当将其置于整个先秦儒学的话语体系中,从仁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新的审视,从而揭示出“亲亲相隐”思想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解读“亲亲相隐”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一部分对《论语》所提出的“亲亲相隐”思想做语境还原与再现。首先,根据《论语》的记载,详细表述孔子与叶公对“直躬证父”故事中体现的“直”产生不同见解,并由此引发“亲亲相隐”的讨论。其次,深度剖析这场讨论发生的具体情境,涉及到的社会、人物、地点背景。最后,将“直躬证父”的解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故事本身的再次建构的过程,《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的文本中通过重新描述的形式,将“直”与“隐”的问题转化为“信”与“无信”、“信”与“孝”、“信”与“直”的关系问题。《韩非子》中“楚奸”具体指向的理解进一步体现儒、法两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互相借鉴与整合。另一种形式是对故事所反映的“亲亲相隐”思想,古代、近代的学者站在不同的时代立场上做出的理解与分析。第二部分共两个章节,对“亲亲相隐”思想进行思想史上的梳理,着重考察其在儒家文本中的流变与发展。这是本篇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直”的理解从字形、原始含义、在《论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蕴三方面进行。提出“隐”的三层内涵:隐匿、窝藏;行动上不作为并在言语上保持沉默;互相矫正、归正。其次,分析“亲亲相隐”在《论语》中对道德构建的作用,“亲亲相隐”中最直接的表现为“直”,“人之生也直”,“直”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亲亲相隐”还体现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纲常、“心安”与仁爱精神。再次,探讨《孟子》一书中对“孝”的理解,表达“性善论”、“不忍”、“四端”的思想,在社会治理方面,进一步提出“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荀子》中子女以“直谏”的方式纠正父母错误的做法。最后,指出儒家是个完整的体系,孔子、孟子、荀子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第三部分基于新出土文献,探讨“亲亲相隐”思想的重要影响。分为儒家文献和法律文献两个方面,儒家文献主要涉及《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简”、“匿”之别、《性自命出》体现的性情观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内礼》关于“隐而任之”的分析。法律文献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张家山汉墓竹简》,探讨“非公室告”与“公室告”的适用范围和“不孝”的界定。最后尝试探讨“亲亲相隐”思想对西方文明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通过描述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弑父”场景,柏拉图《游叙弗伦》中“子告父”事件,揭示出西方文化在处理父子关系经常会走向充满悲剧的极端;而与之相比,中国文化更能够用“礼”与“乐”来调节“情”,达到“中和”的目的,圆融地解决父子关系。由此,面对西方文明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越发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弘治;;《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兼论刘清平、郭齐勇诸先生之失[J];浙江学刊;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288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288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