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文化承续与义理重构中的先秦儒家礼让观

发布时间:2018-12-20 15:47
【摘要】:先秦儒家传承春秋尚让传统并推陈出新:从礼治秩序的构建、社会理想的追寻、安身处世的需要阐释礼让的功能;通过揭示让仪的内涵、重塑让礼之要义、协调德制的张力,力图使让之礼仪重新焕发生机;转而关注让的根源、施教促让的方式与君子修养让德的方法来夯实根基,同时还通过惠民富民并彰明礼法、躬行表率以感召行让、德礼为先与政刑为辅等治道手段而期望民间兴让。"教学相长、修养让德→彰明礼义、躬行礼让→和乐安治、无讼俗美",构成了儒家君子的共同认知。"养民教民、德主刑辅→民众躬行礼让→和乐无讼"的治民思路具有强烈的儒家特色。
[Abstract]:Pre-Qin Confucian inheritanc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ill let the tradition and new: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der of rule of etiquette, the pursuit of social ideals, the need to settle down the need to explain the function of courtesy; Through reveal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strument, remolding the meaning of the ceremony, coordinating the tension of the moral system, trying to make its etiquette fresh vitality; Instead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oot cause of giving way,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promoting concessions and the way of cultivating a gentleman and letting a moral character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benefiting the people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making a clear courtesy, they also act in an exemplary manner to inspire and give wa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government and punishment as a supplementary means of governance and expect the folk to give way. " Teaching each other, self-cultivation so that morality and morality, practice courtesy and Lean rule, no litigation vulgar beauty ", constitute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fucian gentleman."?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cultivating the people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by virtue and punishment and assisting the people with courtesy and joy has a strong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先秦两汉礼让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4WQNCX12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MYZX201626)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高歌;论先秦儒家的理性[J];晋阳学刊;2003年01期

2 陈汇;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台秀珍,赵志军,李金川;先秦儒家"德政"、"德教"关系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4 张瑞雪,李化成;秩序与和谐——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付耀霞;;先秦儒家的节俭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熊申英;罗南石;;先秦儒家“乐治”思想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成云雷;;殷周文化传统与先秦儒家圣人内涵的政治维度[J];史学月刊;2007年10期

8 胡启勇;;先秦儒家法辨正[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姚迎春;;先秦儒家“以乐修身”思想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宋渊渊;;论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义禄;;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徐文涛;先秦儒家历史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伟伟;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探析[D];郑州大学;2009年

2 王静;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余佳润;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构建的德性基础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雷力嫣;先秦儒家尊严思想探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马兰兰;论先秦儒家“义利之辩”[D];河北大学;2015年

6 冷文;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灵敏;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转向[D];山东大学;2015年

8 齐琪;荀子礼法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肖虹;先秦儒家行政思想及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牛晋倩;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88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388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