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怀疑的解释学

发布时间:2019-04-21 10:10
【摘要】:本文从利科的"怀疑的解释学"引出一个对解释学的怀疑问题的更加宽泛的思考,强调任何解释学都是对怀疑意识的克服,从近代到现代的西方解释学的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当代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被给予性",而不是某种先入为主的基础。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的,它同时也是对怀疑主义的超越,它的怀疑是笛卡尔似的。伽达默尔似乎不满于利科过于执着于怀疑的解释学与信心解释学的对峙和差别,而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即置怀疑的解释学于信心解释学之中,虽然他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信心解释学"这个词。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从怀疑到信心,是通过辩证法来实现的,而他眼里的辩证法被解释学化了,并与现象学对接,它涵盖对话、解释学的应用、实践智慧和视域融合等因素,伽达默尔突出从中引发出来的"分享"概念,强调理解作为一种参与是"分享",而不是独占,它不是获取部分,而是获取整体,人类的文明、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Abstract]:This paper leads to a broader reflection on the skepticism of hermeneutics from Rico's Hermeneutics of doubt, emphasizing that any hermeneutics is the overcoming of skepticism, whi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from modern to modern tim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ology is intuitionistic "given nature", not some kind of preconceived foundation. The given nature of phenomenology transcends traditional fundamentalism, and it also transcends scepticism, and its suspicions are Descartes. Gadamer seemed dissatisfied with Ricoh's obsession with the confront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keptical hermeneutics and confidence hermeneutics, that is, putting skeptical hermeneutics into confidence hermeneutics. Although he does not explicitly use the word "confidence hermeneutics" in this article. For Gadamer, from doubt to confidence was achieved through dialectics, and the dialectics in his eyes were interpreted and docked with phenomenology, covering such factors as dialogue, the application of hermeneutics, practical wisdom, and the fusion of horizons. Gadamer highlights the concept of "sharing" that arose from it, stressing that understanding, as a form of participation, is "sharing" rather than monopolization, that it is not the acquisition part, but the acquisition of the whole, the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 this way. Like snowballs, the bigger the roll.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分类号】:B08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福;解释学:对理解的理解[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贾红莲;中国解释学与解释学中国化[J];江海学刊;2003年04期

3 陈海飞;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02期

4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5 邵长春;;从解释学视角看塑造论哲学[J];理论学习;2009年04期

6 R.E.帕尔默;鲁旭东;;解释学[J];哲学译丛;1985年04期

7 E.H.舒里加;曹介民;杨文极;;什么是“解释学循环”[J];哲学译丛;1988年02期

8 纪光欣;略论解释学循环及其意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何卫平;解释学循环的嬗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王中江;;“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3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金梅;;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钟厚涛;“中国解释学”构建的跨文化开拓[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哲江;重新勘定世界哲学“地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3 刘李;深层解释学与作为症候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倩倩;西方解释学中的解释循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郑兴凤;施特劳斯解释学方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程绍涛;解释学视野中的“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海燕;由分立走向综合—对利科解释学的一种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饶筠筠;时间视域转换对哲学解释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施景韬;狄尔泰生命解释学探究[D];延边大学;2012年

8 吴福友;通往善的解释学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曲立伟;解释学关联与在场形而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62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462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