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2 16:01
【摘要】:研究意义:德寿思想,顾名思义,它是这样一个命题: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健康和寿命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会更健康和长寿。这一思想有时也被称为以德养生、道德养生等。这一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代就由儒家学派首先提出,其最经典的表达有“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以及“富润屋,德润身”等。此后,这一观念就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并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养生实践。尽管已经有不少文章涉及德寿思想的题目,但由于受到现代思想观念及语境的影响,都未能挖掘出德寿思想的真正意涵,德寿思想对于现代养生实践的意义,也因此大打折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道德所关切的是践履,它不但催促人们去行,而且要求人们行得正确。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民族,历代的贤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工夫论,这对于现代养生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重温先秦儒家德寿思想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它能使我们获得如何进行养生实践的真正智慧。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梳理出真正的原原本本的先秦儒家德寿思想,并以现代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回答先秦儒家德寿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并顺便提出先秦儒家德寿思想“怎么样”的观点。为达成上述研究目的,本论文采用如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以先秦为范围纳入所要考察的文献,并对纳入文献按照与主题关系的密切程度,分为外围文献、普通文献和核心文献三个级别,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策略进行处理。外围文献是指与本题无明显联系的文献,对这部分文献,主要通过先秦史、先秦思想史、先秦哲学史的学习,作一宽泛了解;普通文献则是指与本题有着千丝万缕但非正面联系的文献,对这部分文献,则采用通读的方法,以便对德寿思想产生的大环境有一个基本清晰的印象;而核心文献则是指直接涉及本题的文献,对这部分文献则必须精读,反复揣摩,以便准确把握其观念、内涵。二是训诂法:训诂法主要用于对普通文献之重点词句和核心文献的释读上。充分利用相关工具书,注意将训诂学方法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避免只依靠一种论据就仓促论断。三是比较法:首先是注意比较先秦儒家与其他各家的思想异同;其次是注意比较古代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异同。研究内容:要梳理出真正的原原本本的德寿思想,必须注重对德寿思想中德观念的阐发。因古人对德的理解迥然不同于今人,而德寿思想正是建基于古人对德所持有的独特观念上。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德观念,才能梳理出原原本本的德寿思想。因此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在简要分析德观念产生的背景之后,着重阐述了德观念的真正涵义。其中第二章分别从字源和义理上对德观念进行分析,指出德即德性,是人禀赋自上天的光明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孔子称之为仁,孟子则称之为善性或良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来即是有德之人。当然,这个德是潜在的。潜在的有德是人成为现实的有德的内在根据。正是因为有潜在的德,人才会在内心深处想要成为现实的有德。正是因为有这一份内心深处的渴望,才促使人反躬自省并确认自己所禀赋的光明德性。一个人既认清自己的本体——即自己之真正所是,存养扩充的工夫也就由此开出,而潜在的有德也就得以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有德。因此第三章接续阐述何谓有德,将扩充存养的工夫归结为一个诚字。一个人只要能诚,其潜在的有德,就能过渡成为现实的有德。总括而言,人之根本在德,而德之根本则在诚。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能诚的人,就是一个有德的人。因此,探讨道德如何促进健康,实际上就是探讨诚如何促进健康。因为,诚即意味着有德。论文的第二部分——第四章,简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身心观,先秦儒家认为,身心一体相关。心灵主导身体,“志壹则动气”;身体也能反过来挟制心灵,“气壹则动志”。因此,要保证心灵始终主导身体,就必须配以诚的工夫,诚才能壹志,志壹则主明,主明则下安。论文的第三部分——第五章,就道德如何促进健康展开论述。一个人能诚则能明,明则不惑,不惑则心理平衡,这是德性我对于认知我的主导;诚则明矣,明则静、定、乐。静,即平安、泰然,避免负面情绪侵扰;定,即镇定、坚定,获致积极情绪支撑;乐,即喜乐、愉悦,使人常葆活泼生机;这是认知我对于情意我之主导,一个人能有静、定、乐,则必有稳定、积极、乐观之情绪;一个人若能始终保持稳定、积极、喜乐的情绪,则其身体之气血必调和;这是情意我对于形躯我之主导。一个人若既无内心之争斗,又无身体之抵牾,则其所行必定前后一贯而刚强有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个人若气血调和,又无过用、妄用之弊,则其身体必然健壮。简言之,即诚则明,明则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则情绪稳定,情绪稳定则气血调和,气血调和则身体健壮。因此论文最后一部分——第六章,即顺便提出先秦儒家德寿思想对现代养生实践的意义:先秦儒家德寿思想不仅为我们指出了养生实践的根本为何;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养生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同时又给我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总心法;最后还使我们在养生实践中始终拥有一个超越的心态,使养生实践得到真正的贯彻。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之处在于,站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立场上,以德为本位,第一次从源头上梳理出了真正的原原本本的先秦儒家德寿思想,并用现代语言将其表达了出来。其次是顺便提出了先秦儒家德寿思想对现代养生实践的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梳理此后德寿思想的发展脉络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养生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总而言之,与现代医学即躯体而解决躯体问题不同,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致思方向:它不但把躯体问题归结为情志问题,更把情志问题归结为心理问题,并最终把心理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作为最深层次的问题,道德问题的解决,才意味着问题的真正解决。这正是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的精义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R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莉;;论《礼记》的饮食养老思想[J];企业家天地;2010年06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倩;;中华生态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论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欧阳祯人;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张孝进;文史贯通与儒者风范[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迎华;先秦儒家生死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7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岗;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师丽;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8年

3 毕建志;先秦儒家君子德性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晨;先秦儒家宽仁思想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葛岚;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唐超;先秦儒家人才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彭菊玲;先秦儒家礼育与现代德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郁万彩;先秦儒家文化的人文关怀[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涂爱荣;先秦儒家德政思想的现实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胡泊;论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2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22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3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