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自“中”出——兼及《易传》“忠”思想起源性著作定位的质疑
[Abstract]:Loyalty occupies the position of "leader group"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system.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loyalty", its meaning was often done on behalf of "Zhong".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word "Zhong", the complex meaning of "Zhong" began to overflow, simplify, and give the word "loyalty" more fairness, justice and unbiased meaning. "loyalty", as a concept, originated much earlier than the book time of Yi Zhua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13&ZD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现代转型的价值重构研究”(14AZZ005)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战理论建设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研究”(16CTZJ05)
【分类号】:B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新民,张兴福;《易传》自然宇宙哲学简论[J];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03期
2 孙业成,张四九;《易传》中真与美的观念[J];学海;2004年01期
3 孙景山;;解读《易传》之“神”[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4 陈水德;;《易传》与道同旨内涵的探讨[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张庆利;;《易传》的辞章之美[J];学术交流;2010年05期
6 张洪波;朱洪;;《老子》与《易传》本体思想之比较[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7 王志跃;《易传》:从自然秩序到社会秩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曲孝方;《易传》人生观浅析[J];岱宗学刊;1998年02期
9 蒙培元;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J];周易研究;2000年01期
10 伏俊琏;读《易传》札记[J];孔子研究;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美华;;从《易传》看传统境界哲学的形上基础[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培德;;《易传》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涛;;论《易传》的成书与学派归属[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4 韩凤鸣;;《易传》的道家思想性质[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韩星;;《易传》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张践;;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7 宋强;白东艳;陆原;;易哲学与中医学——从科技角度看易医相关[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8 蒲友俊;;kw史意味着向空间拓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尚经伟;;《易大传》的人文精神[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桑东辉;《易传》与忠德[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冉冉;大易学观下的经史研究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冯立鳌;彰扬理性 教化德行[N];光明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薄洁萍 本报通讯员 张涛;旧学新命:余敦康先生谈易学中的和谐智慧[N];光明日报;2005年
5 何中华;易学与中西文化会通[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汝金;解经与弘道[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震;帛书《易传》卦爻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关梅;《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华;《易传》的思想体系、时代特征及学派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晓琳;《易传》趋吉避凶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魏后宾;论《易传》生生为本的哲学思想[D];湘潭大学;2015年
4 陈永豪;《易传》的道德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小龙;从《老子》的“道”“德”到《易传》的“道德”[D];山东大学;2009年
6 支玉菡;《易传》的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萍;《易传》在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霞;《易传》“时”的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类延涛;《易传》道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巍;《易传》人文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6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2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