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家差等之爱对现代平等社会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19-09-09 21:30
【摘要】:在平等作为一种基础理念的现代社会,儒家差等之爱看似并不合拍,但仔细分析其逻辑起点和叙事方式,可以发现它至少在两个方面对现代平等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儒家差等逻辑不仅没有破碎平等,并且为平等何以可能提供了一种合乎自然人性基础的哲学说明。其次,肯定差等之爱的积极意义,可以防范现代社会的制度信仰,使社会获得更符合人性、也更加深远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儒家差等之爱对现代平等社会的独特意义,还需要区分自然的"差等之爱"与宗法的"差等序列"。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学、儒教与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研究”(13AZJ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男,郑维东;论儒家传统与现代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张丽华;;关于儒家传统的思考——读彭国翔的《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3 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J];中外法学;2010年03期

4 赵阳;朱丽霞;;法治视野下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反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贾丽民;;论儒家传统个人伦理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6 叶飞;;儒家的三种传统及其现代命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干春松;;儒家如何参与制度重构?[J];南风窗;2012年19期

8 胡治洪;;儒家传统的源流、内涵及其真精神[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邓新文;;儒家富强观试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张千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儒家传统?[J];新产经;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龙飞;蒋利平;;试论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变[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马祥林;;儒家和谐思想辨析[A];孔学研究(第十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张言亮;;从“儒学与宗教的讨论”看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关凯;;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9 任东升;马月兰;;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比较研究[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10 朱富强;;儒学重塑与社会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彭国翔;儒家认同的抉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探讨西方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纯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贝淡宁: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担当责任才是首要的[N];文汇报;2011年

6 牟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祝瑞开谈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杜维明;人文精神的现代回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郑丽虹;儒家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N];深圳特区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青;当代儒家要发扬孟子的精神[N];深圳商报;2009年

10 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儒家是宪政主义吗[N];南方周末;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孝青;儒家仁学思想的演进与超越[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徐加胜;韩愈的道统及其宗教性诠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娟;论儒家天道德性生态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养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2 郑茜;儒家忧乐观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3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的困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宋巍巍;儒家和谐政治观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常佳;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韩金梅;儒家生态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磊;儒家与基督教“爱”的思想比较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种丹;儒家身份伦理与人权观念[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3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33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