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康有为孔教观嬗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7 21:34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儒者,康有为致力于孔教复兴和改造的思想建设和社会实践。他将对传统文化存续的担忧与民族命运的关切,融入了孔教理论的建构之中,希冀通过改造传统儒家思想与融摄外来宗教,实现孔教的现代重构,以重建民族的信仰,促进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现代发展。 康有为孔教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了嬗变的过程,呈现出复杂的思想特征,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康有为的孔教观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不断演进的特征: 第一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大刀阔斧地改革了传统儒学,辨伪经立孔教,改造公羊三世说。在宗教组织制度方面,他借用耶教的宗教模式,摹化建构具现代特征的孔教组织与制度。通过对佛、耶二教进行判释和融摄,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孔教体系。在理论上改造三世说,在组织形式上借鉴耶教,提出孔教建构的举措,宣扬立孔教为国教。 第二期为戊戌变法后至辛亥革命前夕。康有为发展了三世理论,在《大同书》的理论建构中援佛入儒,在宗教比较中阐发了孔教的宗教优越性,提倡和弘扬孔教的宗教性,肯定并坚持孔教的国教地位。其实践举措开启了海外孔教复兴活动。 第三期为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进一步发展了三世说,阐明孔教的圆融性与至上性,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复兴孔教的实施方案,使孔教复兴的实践获得新的生机。 康有为的孔教观随着上述三期的发展,不断吸收和融摄新的理论。公羊三世说,佛教的教义与耶教的宗教组织形式,皆对康有为孔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康有为将三者融入儒教理论,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思想和实践体系。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引入新的西方观念,呈现出渐变的特点;耶教组织模式在戊戌变法前被引进孔教的组织建构中,在辛亥革命后得到新发展;佛教理论也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夕被吸纳进孔教理论中。上述理论使康有为的孔教观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断演进与发展。 康有为的孔教观是时代的产物,其理论嬗变乃是各种历史和文化因素不断叠加、作用的结果。虽有其历史和理论的意义与局限,但对于现代复兴孔教的文化实践以及孔教研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来;;陈来 大陆儒学一百年[J];东方养生;2011年07期

2 胡元骏;;为何云南孔教繁盛[J];东方养生;2011年06期

3 沈潜;;论释宗仰佛教革新的理论建树[J];法音;2011年07期

4 谢丽莎;;马相伯宗教观述评[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5 高峰毅;;2011年中国首届儒释道传统文化智慧发展高峰论坛在五台山举行[J];五台山研究;2011年02期

6 杨剑龙;;论“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复杂态度[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刘智文;;清末民国朝鲜族上书呈文与其中华/国家认同意识[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来澄考察[N];江阴日报;2009年

2 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文化学系 李灵玢;康有为向海外传播孔教的思想及其活动[N];光明日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肖婷;反思辛亥,被忽视的康有为[N];东方早报;2011年

4 欣华;香港孔教学院拟申请孔子诞辰日为法定假期[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左玉河;学术思想史渐成热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记者杜静;我市各项纪念活动筹备顺利[N];衡水日报;2009年

7 整理 吕达;仁智统一是孔教儒学的核心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王先明;简评《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9 蔡尚思;儒教是宗教[N];文汇报;2001年

10 张婷婷;广西师大举行孔子铜像揭幕仪式[N];广西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3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涛;晚清至五四破除家庭的三个面相[D];复旦大学;2010年

6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彦秋;五四道德革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贺;康有为孔教观嬗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向宣宇;康有为公羊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马赛;民初立宪活动中的孔教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徐晓炜;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蒋维震;康有为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东波;康有为晚年思想趋稳原因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想;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利用与改造[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海霞;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游为;康有为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微[D];河南大学;2012年

10 魏潘红;求新与复古的变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7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87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