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18 04:46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大众的,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早期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感性世界史“自我”设定“非我”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影响,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二人的观点,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感性世界。有了实践观点的意识。后期成为黑格尔的学生,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实践观最开始关注的是物质力量,从而开始关注物质力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时期的马克思理论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还没有把实践的观点具体到生活实际中。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实践活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感性活动,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界,从而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实践观已经逐渐开始成型,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范畴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应该强调人的能动性,同时认为这种能动性应该包含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就是人的能动性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中的。这一思想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还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活动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并遵循着实践规律,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得到实现。 马克思的实践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自1840年以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中国内受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侵蚀,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此境况下,如何赢得中华民族解放独立,中国开始了长期的不停的摸索。十月革命的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依据,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中实践观是其核心部分。毛泽东在马克思认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实践的观点,这种实践观强调:首先要发挥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群众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也就是用正确的认识论指导革命,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听从革命队伍中指挥员的作用指导实践活动。在毛泽东的实践观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革命和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以及处于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实践观的理论成熟阶段是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次全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更是邓小平实践观的形成标志。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重点阐述了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地位。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的观点始终贯穿着其整个发展进程。邓小平认为,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中寻求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不断进步,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指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通过实践活动检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平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 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大众的,是无产阶级的观点。中国在每一个时期的实践观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实践观都毫无疑问的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实践观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1;B023
本文编号:2588234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1;B0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厚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理论贡献与实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小换;毛泽东实践观释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8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8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