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溪易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8 23:45
【摘要】: 本文以《童溪易传研究》为题,以宋代理学发展状况为背景,分八部分论述《童溪易传》基本思想。 本文引言重点阐述《童溪易传》的写作背景,并梳理王宗传生平及《童溪易传》撰述情况。第一章主要从王宗传对《周易》象数理占四部分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与观点来讨论王宗传的易学观。认为《童溪易传》在以心性为重点的儒学复兴的时代,以易学经典为文本,重在表达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思想主旨。王宗传继承了《易传》传统,将德性意义的开启视作易学根本所在,提出《易》之大用在于发明人心,人心的妙用展现为可久可大的德业,数、象、占皆用来表达这个根本。这部分主要体现了王宗传义理派的学术取向。第二章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述了《童溪易传》的天道观。在继承王弼与程子易学的基础上,王宗传提出,乾元本体是人与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根据。乾之元德就是乾健不息的生生之德。乾元创化的过程中,表现为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天理,也是乾健之理。乾健之理散在万物之中,具有形上与形下两层涵义。王宗传还运用易学话语符号系统,以乾坤两经卦言生之本,反对汉代的卦变说。第三章论述了《童溪易传》心性论,表达了人所以能够成就圣贤的自身根据。王宗传继承了中国哲学天道下贯心性的道德形而上学的传统,认为“善出于道,性无不善”。性为天所赋予我者,是天道至善展现于人者。天道超越的善是人的德性修养以及成天下之业的终极根据和可靠保障。天道实现于人,体现为,在人有自然之心,自然之心是性的发育流行。此自然之心并非是人的生理意义上的心,而是人的本然之心。自然之心的呈现,最终实现为“易即吾心,吾心即易”,人心与易道合而为一。这部分主要体现了王宗传主张天道性命相贯通、及人性的发育流行与天道合一的思想。第四章论述了《童溪易传》的工夫论,揭示了道德修养在实践上的可能性。王宗传主张以“存道制a~”和“敬”的工夫达到本心的澄明,实现成圣的理想。存道制a~,就是因任天道之自然而排除人欲的遮蔽的思想;而敬的工夫从涵养的角度表达出主体对天道本体的体认,体现出王宗传即功夫即本体的特征。第五章论述了《童溪易传》的境界论,说明圣贤达到的境界。这表现为随时从道与随吾心之正的统一,随时与“随正”的统一的境界论是对以往易学所追求的随时的境界的深化,体现了《童溪易传》重德性修养,将外在追求随时的理想收归向内在追求心性涵养的特点。第六章论述了《童溪易传》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理想的社会建构应该是明天道而设政教,建立礼乐教化的和谐社会。表现出王宗传家国天下的情怀。最后,总结王宗传《童溪易传》的学术地位,及本文的不足之处。 经过对《童溪易传》讨论,本文认为,王宗传的易学思想突出了南宋儒学重心性的特点,彰显了其时代背景之下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取向。其学术地位与历史贡献就在于:王宗传的思想在继承前人,特别是王弼、程子易学的基础上,重新探索了天人关系,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心性论意义的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1
本文编号:2589350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宏;;宋明理学的纳道入儒与儒学的新发展[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2 李有光;张正明;;中国文化经典核心范畴的意义流变研究——以“心”为中心的考察[J];理论学刊;2007年09期
3 张素梅;《童溪王先生易传》考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4 金春峰;;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世英;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J];文史哲;1992年05期
6 杨向奎;王阳明哲学的历史地位[J];文史哲;1993年02期
7 杨国荣;心学的理论走向与内在紧张[J];文史哲;1997年04期
8 刘大钧;帛《易》源流蠡测[J];文史哲;2005年04期
9 刘宗贤;程颢“识仁”思想及其与陆王心学的关系[J];文史哲;1994年01期
10 林忠军;;中国早期解释学:《易传》解释学的三个转向[J];学术月刊;2007年07期
,本文编号:2589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8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