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6:17
【摘要】: “心”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以“道”为标准,“心”具有两重性,其基本样态可划分为合道之心与不合道之心,它们分别指称心的本然状态和非本然状态。心与性的关系体现为性与本然之心的关系和性与非本然之心的关系。本然之心与性是一致的、无矛盾的,非本然之心与性则不相融合、互相矛盾。非本然之心违反人之本性,如果人们陷于其中而不知自拔,则会戕害于性。因此,,心性之修养最终落实在克服、超越心的非本然状态而使之达于本然状态;为实现这一目标,庄子倡导“安命”与“乘物”。心和气在庄子哲学中是互相贯通的:从气的角度观心,可以看到气对心的影响;从心的维度看气,可以知晓心对气的自主性与灵动性。进一步而言,如何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是庄子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心与形共同构成生命的现实存在,然而对人而言,心重于形,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并且心乃是不死的存在。基于形体对心灵的束缚以及心在生命本质的层面之于形体的重要性与优越性,庄子提倡弃形从心、忘却形体的存在。心与形都同时兼有化与不化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心知分为感性之知、理性之知与神明之知三种不同的种类:前两种乃世俗小知,后一种乃神明真知。心若要获得对“道”的认识即神明真知,就要做到虚、一、静。荀子所言的“虚壹而静”与庄子所言之虚、一、静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与差异。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从“有有”到“有无”,再到“无无”,最后进至“无有”,心灵在此过程中显示出四种境界。心灵在此四种境界中分别表征出的样态是:“心灵之困”、“心灵超越”、“心灵之忘”与“心灵逍遥”。在社会治理方面,庄子在批判儒家以仁义论心的同时,提出了天下的统治者所应具备的理想之心——无为之心,并指出至人实践治道的总原则是“用心若镜”。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23.5
本文编号:2590449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23.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健;庄子“法天贵真”思想及其美学意蕴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0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