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21 18:49
【摘要】: 在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的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体制创新先行与人性发展水平低下的矛盾;人性发展进步与制度创新滞后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以后,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应的制度、体制与相关机制,但是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等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独立、自主、个性、民主、人权、平等、利益、能力、理性、创新、竞争等观念已经潜入人心,,但是相对滞后的制度创新给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极大的挫伤。在这两对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人性发展进步与制度创新滞后之间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多年,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我们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都还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计划体制的痕迹,严重束缚了人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因此,人性发展进步与制度创新滞后的矛盾就是本文所要着手解决的重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内在要求本文确立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的统一、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的一致、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用、贯彻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本文指出,要解决人性发展进步与制度创新滞后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那么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总体路向是什么?一般而言,制度创新的过程是这样的:理念创新先行,以理论创新为支撑,以人与制度的矛盾为动力,按照价值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对那些不适合人性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达到人与制度的和谐发展。就当代中国制度创新而言,应当确立“利益”、“能力”、“理性”、“自立”等理念,以“能力本位”理论为支撑平台,并根据当代中国人性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其发展趋势,构建出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整体框架。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人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已经取得了很进步,但是还只是处在刚刚走出人的依赖、正在进入物的依赖的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关系的共时态存在状态。但是,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追求利益、崇尚能力、提倡理性、主张自立。所以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就是从制度上确立“能力本位”核心理念的实现,在产权、用人、分配、管理、教育等制度上将责权利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在根本上能保证和鼓励人充分正确发挥各种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文获得了以下几点学术创新。第一,关于马克思“人与制度”思想的整理研究。本文系统整理了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制度与人”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制度是个人交往的产物”、“制度为人而存在人是 制度的目的”、“从人的交往活动的变迁理解制度变迁”是马克思关于“制度与人” 研究的思想结晶。第二,关于人性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从人的对象化这个命题 出发,认为人性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对象化过程,并按照从个体到类的原则提出 了人性发展的四个规律,即主客体相互建构规律、社会塑造与主体自觉建构相统 一规律、类特性发展与个体人性发展辨证统一规律、人性发展在不同时期侧重于 人性不同方面的规律。第三,关于人性发展与制度安排、制度创新之间的辨证关 系以及匹配性规律。本文提出人性发展与制度安排之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影 响、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制度安排源自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 人是制度安排的主持者,制度安排表现为人的作品,没有人及其交往活动,也就 没有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制度安排作为一种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观念性存在,它 的结构、规律以及它在历史中长期形成的各种关系和惯性等,又制约着人的活动, 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构成机制。人性发展和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着的内在的必然联 系,可表述为制度安排一定要与人性发展状况(水平和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内容就是:人性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制度安排是否应当 进行创新以及创新的方向,取决于人性发展的状况;制度安排对人性发展具有反 作用,制度安排之适合或不适合于人性发展,对于人性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主要思路如下:第一部分是历史考察,回顾了西方近代 哲学家霍布斯、卢梭、黑格尔等人的观点,挖掘了马克思“制度与人”的思想, 并分析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代表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人对资本 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状况的揭露。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分 析了人的本质、人性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人学的角度阐释了制 度的本质、制度创新及其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人性发展与制度安 排、制度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制度安排一定要与人性发 展状况相匹配的规律”。第三部分是实践分析,总结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度 设计与人性发展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性发展的双重作用,考察 了当前我国人性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并提出了当代中国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君;肖祥;;制度创新:广西文化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2 吕淑湘;张志君;;八种关系需要处理好——中国教育电视台继续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刍议[J];当代电视;2011年07期

3 任亮杰;;论基督徒的生态观——天、地、人合一[J];中国天主教;2011年03期

4 ;下城区市场“和事佬”协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Z1期

5 杨盛海;;和谐城镇化推进背景下“两型”城市群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6 张改娥;;浅谈孔子仁学与现代中国价值观重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晓霞;;卓越的本色——打造中国GE的春兰集团总裁陶建幸[J];科技与企业;2003年03期

8 陈奉林;;对近代大国崛起的再思考[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9 ;学术论点摘编[J];学术界;2011年07期

10 ;陈俊研究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庆美;;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正平;;大西北经济开发的关键——制度创新[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刘吉发;;西部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钟卫红;;泛珠三角区域环境合作:现状、挑战及建议[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侯冲;;论破产企业的创新能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蓉;;制度创新与生产力发展[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杜新波;;建立公司化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提高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社会性协业分业”理论的耕地生产经营制度创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钟国伟;钟仁昌;;现代医院制度建设:城镇医疗体制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难题[A];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兴亚;解决“创城”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N];长春日报;2005年

2 记者 于善法 陈曦;五个结合探索制度创新[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夏长勇;制度创新:利剑是这样铸成的[N];人民日报;2005年

4 刘宝林;从住房保障方案看制度创新[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明智;制度创新 审批提速[N];丹东日报;2008年

6 记者杨蓓;1年创新189项制度[N];昆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 林若飞 通讯员 刘国彪;力推五大领域制度创新[N];深圳商报;2009年

8 记者 和光亚 刘红;昆明今年将完成108项制度创新[N];云南日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要坚持制度创新[N];商丘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杜华江 本报通讯员 王召华 王波;武城:制度创新保民生[N];德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志勇;人性发展与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文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宗杰;完善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肖诗顺;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张红丽;新疆节水生态农业系统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7 陈天宝;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姚顺波 ;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朱斌;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建英;制度创新、人力资本与河北经济增长[D];河北大学;2004年

2 孙永举;金融监管制度创新与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3 陈龙;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张文博;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及其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琦;我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毛黎青;我国政府信用的经济学思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陈妤丹;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丽;论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创新[D];安徽大学;2004年

9 郭潜深;农民增收与制度创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舒沁沁;我国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化突进的制度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3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3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