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

发布时间:2020-03-22 21:51
【摘要】: 公开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本文认为,在现实意义上,概而言之,公开作为消除人们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活动,对于人类的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来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其中,生产实践又包括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而精神生产实践是人类的高级存在方式。交往实践是生产实践的前提,正是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好地开展生产实践。然而,在历史上,由于种种或者是客观的、或者是主观的原因,公开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虽然人们已经注意到交往实践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公开在交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在人类交往实践过程中,公开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的,在互相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人们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信任,由此才实现了彼此的交往。但是,客观上,信息作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变化方式,具有一定的遮蔽性;一方面由于信息遮蔽性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而可能从主观上产生对信息的有意遮蔽,所以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些信息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人们之间在信息上的矛盾。对于特定事物的信息,有的人“知”,有的人“未知”,这样,一旦双方要交往,他们之间就存在一种“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而交往的实现依赖于双方对影响交往的特定信息在共同“知”的前提下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因此,从客观上讲,交往双方对于相关信息都有“知”的需要,即对于影响交往的特定信息,双方都“应知”;这样,又产生了“未知”与“应知”之间的矛盾。同时,从主观上讲,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特定信息处于“未知”状态的一方也会产生“知”的愿望和欲求,于是,“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也出现了。由此,交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便体现为“知”与“未知”、“未知”与“应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给人们之间的交往增加了难度:轻则增加交往双方的成本,重则阻碍人们之间交往的实现。因此,为了实现彼此间的交往,人们有必要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化解彼此之间在特定信息上的“知”与“未知”、“应知”与“未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化解彼此之间在特定信息上的“知”与“未知”、“应知”与“未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的矛盾,人们才能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相互信任,并开展合理的交往,为生产实践创造条件。 公开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而是有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公开的生成,其根据在于其内部矛盾,即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其条件是指其外在矛盾,即其与外部环境及其要素之间的矛盾。在其根据与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公开才得以生成。 公开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系统性。作为一个系统,公开具有自身的特定结构,并因而具有一定的功能。公开的结构,内在地包含了公开的主体与客体、公开的内容与形式、公开的目的与手段、公开的过程与结果以及公开的存在与意识。结构决定功能。公开首先能够促进人类交往的实现及其进步,其次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再次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公开关乎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是公平和公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当前,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广泛盛行的氛围中,很多国家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本文认为:公开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开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定;公开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公开在实践上被忽视,因此,在理论上,人们对于公开的认识不够清楚,甚至连什么是公开、为什么要公开以及如何公开这些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理论上的模糊又反过来影响到实践,如此恶性循环。因此,从理论上弄清楚公开问题的实质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立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角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开问题从哲学上进行“追问”,以求从理论上阐明什么是公开、为什么要公开以及如何公开等问题,从而为公开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从哲学上界定了公开,认为:公开是对信息不对称性的消除,是人们之间化解在具体信息上“知”与“未知”、“应知”与“未知”、“未知”与“欲知”之间矛盾的过程。第二,公开有边界:具体的公开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历史的、相对的、有边界的。第三,公开是一个历史范畴:公开在人类社会中生成、变化和发展;公开的变化和发展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社会生活不断公开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就人类社会的全过程来说,公开是绝对和无限的,从具体的、每一次的公开活动来说,公开又总是相对和有限的。从公开的角度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幅公开与不公开相互交织、而又不断相互转化的明暗相间的巨幅画卷。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公开的边界将会一直存在,但是,公开一定会不断进步;在那幅展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画卷上,公开、透明的一面必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浓,人类社会的前景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岩;;民生新闻,路在何方[J];电视研究;2007年09期

2 ;相思湖学者谱[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冯春华教授简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梁世福,孙柏良;国有企业的亏损与公司制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张业圳,胡日东;道德风险与融资可能性及融资方式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杨丹,王莉;中国新股发行抑价:一个假说的检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李湘南;中国密码界未尽的传奇——西电肖国镇教授侧记[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1年08期

8 古继宝;任继树;;医疗价格过度增长的管制原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3期

9 杨晨;密码学泰斗逸事——记肖国镇教授[J];信息网络安全;2004年06期

10 刘兴伟;;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需自我救赎[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平兴;;有限维动力系统中的公开问题[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吕成;刘靖华;;行政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袁某诉A省人民政府案”评析[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杨红菊;;关于在专利申请中公开遗传资源来源问题的研究分析报告(节选)[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4 陈启超;;我国行政资讯公开立法的若干建议[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王慧军;;中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探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孟鸿志;王秀哲;;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研究综述[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小萍;;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发展问题——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为视角的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马春光;武朋;杨义先;顾国昌;;无状态可传递签名[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朱谦;;环境公共决策中信息公开的价值与规范研究——基于近年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争端个案的解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湛中乐;苏宇;;论政府信息公开排除范围的界定[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爱中;信息不对称性与国家审计功能[N];中国审计报;2002年

2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李太勇 博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N];证券时报;2001年

3 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宋圭武;“会议”的五个功能[N];北京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周云飞;浅述银行监管理论[N];江苏经济报;2009年

5 杜江波;永嘉村务公开为何这么难[N];农民日报;2005年

6 冯海波邋实习生 林燕;有心插柳柳更荫[N];广东科技报;2007年

7 葛云;关于房价成本的旧事新提[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8 记者  方阳麟;房价涨跌该听谁的?[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最高人民法院 李广宇;政府信息公开的几个灰色地带[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刘武俊;司法个案督促政府信息公开[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霄峰;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彭鹏;中国信用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开军;基于需求特性的供应链运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朱曦;沪深A股市场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雷银彬;Domain理论及Rough集理论若干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苑佳;Littlewood-Paley理论及其在流体动力学方程中的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7 李保军;群论中的几个公开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张文婷;有限半群生成的簇及其子簇格的若干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高伟;可证明安全数字签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盖玲;组合优化中的逆目标问题[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志峰;信息不对称与国债收益风险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成文;房地产中介企业违规行为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梦婷;信息不对称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D];吉林大学;2009年

4 马秋卓;基于信号发送与信息甄别的物流增值服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孟晓;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治理和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冬;徐州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实施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籍林;吉林省国际经贸公司国外客户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崔玄;我国银行序列借贷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大鹏;关于Johnson的一个公开问题和一个Schur补不等式[D];安徽大学;2002年

10 俞祚明;对称邻域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5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5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6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