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孟子正义》新论
发布时间:2020-03-23 06:22
【摘要】:焦循所撰《孟子正义》是清代阐释《孟子》的顶峰之作,其总结和提炼了封建社会时期研究《孟子》的主要成果。焦循对汉代赵岐注文的“申、补、正、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特点时代的学术氛围;对宋明理学学术成果的取舍选择,则进一步体现出其学术思想的最终归属;对戴震学术的整体继承,更具体体现了清中期学术思想变化的方向;对戴震、程瑶田义理思想的一贯引用与阐释,则体现出了戴、程、焦三人学术思想的一致性与发展轨迹。《孟子正义》中反映出的这些问题与现象,又都是前贤所论未详的。 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等方法作如下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就目前相关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创新之处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围绕焦循所处地理、时代、家庭、交游的环境,分析指出这些环境对焦循治学特点分别形成了哪些具体的影响;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焦循撰写《孟子正义》的直接愿意与根本原因,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以及焦循选择疏赵注体现出的他对社会政治矛盾等问题的思考,恰好与赵岐向往王道仁政、以礼规范社会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孟子正义》中“近时通解”或“近时通说”现象是对宋明理学研究成果的迂回引用。引用内容包括从朱熹到明清主要理学家关于《孟子》的训诂成果,主要作用分别是对赵注的规正和存疑。又分析得知,焦循《孟子正义》中对宋明理学家言论的引用仅局限于训诂而始终不涉及义理,这充分说明了焦循治学的最终态度仍是“尊汉抑宋”;第四章,通过《孟子正义》中实例,分析论证了焦循整体性继承并发展了戴震学术思想。其中主要涉及“四体二用”文字学理论,“一声之转”的训诂原则以及戴震哲学理论体系;结束语部分,又针对《孟子正义》在清代中期思想转型过程中提出“以礼代理”思想的重要性,做了分析论证。同时通过列举《孟子正义》中实例,补充说明了戴震、程瑶田思想先后发展的一致性,以及他们对焦循思想影响的时间先后顺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5
本文编号:2596331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晚林;论焦循道德哲学的得失利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汤慧兰;《孟子字义疏证》之文献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2 任坚;《孟子正义》训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建明;焦循《孟子正义》训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进;焦循《孟子正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6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