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德国传教士安保罗的儒学经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1:49
【摘要】: 西方传教士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具备条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的群体。为了宣教的需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思考,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旁观照察,对我们体认儒学历史文化的价值是有重要借鉴作用。学术界对传教士之儒学观、传统文化观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考察,尤其是这种考察还显得很不平衡。较对传教士之儒学观的分析,选择安保罗作为个案分析的重点。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学术界尚未见到对德国传教士安保罗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安保罗——晚清来华的数千名传教士中的一位,虽然名不经传却也个性十足。之前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究,侧重于把中国经书翻译为西方文字。安保罗则是独辟蹊径,对儒学经典的《四书》进行了白话文翻译。就目前所能得到的信息看,将儒学经典从古文译成白话文,可以说是从安保罗的《四书本义官话》为开端的。安保罗对《四书》白话文翻译的目的是让中国社会民众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他对基督教文化与儒学思想比较分析所进行的思考,更好的实施“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但客观上能够促进儒家经典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促进基儒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他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得以继承和发扬,也为清末民初白话文的推动、为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安保罗对儒学经典中“上帝观”、“人性观”、“伦理观”和“社会观”的考察和分析为后人发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包括对超越层面的思考,对我们反思儒家文化的得失,,有借鉴意义。“孔子是先知”是安保罗对孔子的独到见解,为认知孔子的历史定位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安保罗作为基督教的传教士,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完全源于他的基督信仰。总体来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分析和思考,尽管是以基督教《圣经》教义为基准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观照、审视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局限,但是从安保罗眼中可以看到西方传教士中不多见的对儒家文化所表现出的赏识和亲和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52;B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君;;汪潮涌:“智钱”时代的“金融传教士”[J];黄金时代;2003年11期

2 藤井树;;那一瞬间的情话,令人陶醉[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1年06期

3 王静;;传教士笔下的辛亥革命——以布朗的《中国革命》为中心[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4 胡磊;;晚清英语教育中传教士培养女性外语人才的实践及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5 吕红菊;;明恩溥中国观的特点探析[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6 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胥思省;;清末外国传教士在华慈善活动综述[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8 黄凡;;清前期耶稣会士的活动与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9 颜小华;;近代西方传教士对广西族群和文化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周俐玲;;父亲·传教士·异邦客——赛珍珠《战斗的天使》中的父亲形象[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7 刘宝建;;传教士与清官仪器制造[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9 顾定红;顾黄初;;教会学校的创建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萌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10 罗冠宗;;传教运动与政治[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YMG记者 耿晶 实习生 邹正;传教士在烟台留下的印迹[N];烟台日报;2010年

2 资深报人 丁刚;传教士的非洲[N];东方早报;2010年

3 ;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袁瑛;绿色“传教士”[N];南方周末;2010年

5 杨梅菊 王艳华;张跃:从“低碳”企业家到环保“传教士”[N];经理日报;2010年

6 见习记者 李巧婷 本报记者 尹小兵;她说自己是保险的“传教士”[N];福建工商时报;2005年

7 梦明;晚清大变局中的英国传教士[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明宇;刘金标:自行车运动文化传教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9 通讯员 蔡志书 YMG记者 凌云鹏;慕拉第:首位女传教士的蓬莱往事[N];烟台日报;2011年

10 刘阳 侯洁;邓池沟天主教堂:传教士与大熊猫[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3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岳志强;“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中的传教士与美国华人社会(1848-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翁伟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国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传教士在洋务教育中的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龙伟;传教士视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5年

4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7 孙圣英;传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国现势新志》[D];外交学院;2001年

8 陈述军;《圣经》汉译及汉译《圣经》在中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华杰;狄考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s

本文编号:2596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6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6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