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
发布时间:2020-03-23 21:49
【摘要】: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保持正确、全面理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理解并没能占据理论主流,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上世纪已经“破产”了,但世界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理解却并没有随之而消失,特别是存在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这样一些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后,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因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理解今天马克思主义变革的实质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理解入手,进行分析和梳理,以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于存在、人的本质以及实践范畴、异化理论等主要问题上的争论和分歧为线展开分析综合研究。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观点是有着根本区别的。从根本上来看,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始终脱不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本文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于1845年前后马克思思想的变化的研究也穿插在全文之中。实际上,即便是早期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也是与存在主义有着根本不同的。在具体分析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存在、人的本质以及实践范畴、异化理论等主要问题上的争论过程中理解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存在主义,批判现实中出现的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的理论倾向。 在对存在的理解上,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存在”问题,存在只是人的存在,指的是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存在并不总是对人的存在,有不依赖于人的存在;存在是物质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因而存在主义者所理解的存在总是脱离社会、脱离历史的人的存在,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把孤独的个人看作是自己的出发点,人的存在是人所面对着的世界的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本原。抽象的人成为存在主义理论中的基点。人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历史,成为一个抽象的“孤独个体”。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所理解的现实的“人”有着根本区别,现实的人成为其基本理论前提和出发点。在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上,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脱离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孤立的个人的实践,它否认社会历史规律对人的制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对异化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分离,异化是天然的、永恒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则肯定了异化的制度根源,异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非理性的存在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人本主义、反理性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上半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但马克思主义对存在主义批判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态度。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也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中那些被忽视或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方面,并因此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解决方案。就这一意义而言,我们要加以肯定和借鉴,对于我们处理现实社会中新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理论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在主要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关系的理解。本文认为,在存在、人的问题以及实践观、异化理论等主要问题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存在主义的一些原理在今天仍有其存在价值而被现代西方哲学的其他流派所吸取。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A811;B08
本文编号:2597312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A811;B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康之;萨特的“前进—逆溯”方法——兼议方法论的研究问题[J];东南学术;1999年03期
2 王金福;由“理性逻辑”到“人性逻辑”再到“实践逻辑”──马恩探索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启示[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01期
3 王金福;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与本体论关系的思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1期
4 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于建东;;萨特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比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金福;马克思两种异化观之比较[J];理论探讨;1997年06期
7 王金福;立足于人的存在思考物质本体论问题——论物质本体论与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8 俞吾金;当代哲学关于人的问题的新思考[J];人文杂志;2002年01期
9 康渝生;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本体观[J];学术交流;2002年05期
10 王金福,赵维刚;实践的人道主义,还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丛大川先生商榷[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2597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59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