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市场经济与创新——论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创新的价值和实现方式

发布时间:2020-03-26 11:32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的确立,人们不仅面临经济的转型,也遇到价 值观念的冲击、碰撞和更新。时代把创新推上了历史舞台,世界已进了一个“创新的时 代”。本文正是力图回应价值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通过对创新本质和市场经济的内在 机制的剖析,揭示市场经济与创新的内在必然联系,证明创新价值观的历史意义,并力 图对创新不足的现实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文章首先分析了创新的内在本质。创新概念虽然最初起源于管理学领域,但其内 在精神却促使它冲破个别领域、学科的局限,而上升为一种与时代内在统一的主导价 值观,它渗透于各行各业,与经济前进的步伐相一致,与主体精神的自由发展相同步, 与人类进步的最高理想相和谐。它既是人类在不断由现实世界向可能世界飞跃的历史 长河中,一个特定的经济条件下的特定要求,又是人类向自由王国迈进的伟大活动的 历史趋势。所以,在论述创新的本质时,文章力图从创新与人的关系角度人手,深层次 地剖析“创新的人与人的创新本质”这一核心内容。创新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类通过创 新而不断突破已知进人未来可能世界,在创新中超越现有世界,也超越自身,而使自己 生活在“意义”的境界中,构建世界与人的无限发展空间。创新也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 本质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在使用工具改造世界的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内在 本质对象化为人类所创造出的整个现实世界(包括人化自然和社会关系),而其内在本 质是个体主观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活动的功能的发展。创新还是人的价值的体 现,人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自己不断创造的产物,个体的生命历程实际 上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而正是这种不断的自我创造,赋予了生活真正的内 容和意义。 文章的二、三部分讨论市场经济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说明市场经济为创 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市场经济自身来看,其内在机制和特点决定 了创新是市场机制的本性,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从客观上为 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较之以往的经济社会, 尤其是封建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强烈地呼唤着创新,其价值 观、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为创新日益从自发上升为自觉起到了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无论 从哪个方面看,都无愧于是创新的沃上。 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创新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创新作为人的本质力量,首先表 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以技术创新堪称创新的内核,它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可以 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并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可以带动新产业的发展,以及 提高企业竞争力。制度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之一,它主要探索建立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创新对市场经济的价值中的外壳部分。社会创 新是人思维观念领域中发生的创新,它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稳固性支持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 文章的第四部分转人对创新现实问题的探讨。由于中国历史上对创新思维的压制 与约束,以及当代对创新问题的忽视,使得中国创新严重不足,人的思维方式与时代的 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中国就一日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 新时代下取得竞争的优势。为此,需要从个体和群体、个人素质与社会机制两方面人手 寻求出路。主体精神、科学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协同精神是创新对个体主体的本质 性要求,是创新主应具备的素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体制和教育,是创新的基本社 会条件,当前应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和改革教育体制方面下功夫。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032.1;F12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凡仲;略论创造性思维的哲学原理[J];中国人才;1994年08期

2 席建国 ,薛维君;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成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向刚云;对创新理论基本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再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1期

4 吴信东,刘源;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4期

5 张景焕;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6 李柏洲;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激励[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10期

7 鲍克;市场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政策[J];科学学研究;1994年04期

8 胡亚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讨[J];求索;1998年03期

9 同满宏;实践的创新和创新的实践──人类实践史及二十世纪人类实践规律探析[J];探索;1999年02期

10 崔绪治;创新论纲[J];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601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1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