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

发布时间:2020-03-27 13:00
【摘要】:德国现象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年), 早年 致力于建立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和意向性理论为核心的先验现 象学体系,其宗旨是要把哲学建构成一种严格的科学。晚年胡塞尔 经历了欧洲灾难深重的危机,使他的哲学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 折:从理想的科学世界返回前科学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注意到,欧洲的危机不仅是科学的危机、哲学的危机, 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危机、人性的危机。在19世纪到20世纪,科 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繁荣,逐渐形成了对理性盲目乐观的 自然科学思维方法。人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在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的支配下,对科学世界的理想憧憬取代了对人生意义与生活目的的 追问。人的问题被排斥在科学世界之外,盲目的理性变成了非理性, 作为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对人实施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危 机实质是科学与人的分离,最终愈演愈烈,成为文化的危机、人性 的危机。究其根源,就在于自然思维态度将科学世界取代了生活世 界,胡塞尔有时也把“生活世界”(Lebenswelt)称之为“日常生活 世界”(alltag(?)liche Lebenswelt)或“周围世界”(Umswelt)。胡塞尔认 为,与科学世界相比,生活世界保持着人与世界的统一性,使人的 主观性、个性化色彩完整地存留在人与世界统一的图景之中,而没 一 有被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排除出去;生活世界保护着人的生活目的、 人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在人参与其 中的生活世界的视野里,人获得进一步思索自身及与自身有关的宇 宙的意义,生活世界进而成为人们经验反思的基础。胡塞尔由此认 识到“生活世界”作为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的意义并赋予生活世界以 本体论内涵,即在生活世界中,借助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人既可以 获得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也可以返回较低阶段的经验世界。这样,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就成为沟通经验事实与先验本质,实践与理 论的桥梁或中介,最终成为完善其先验现象学实践哲学意向的切入 点。 继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后,转向生活世界成为 20世 纪哲学的主题。尤其是对德国当代哲学而言,更是对这一主题的继 承与创造。如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解释学”和“基本本体论”就 是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基础上的发展;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 性”问题也是继承胡塞尔“主体间性”思想的基础上,对“生活世 界”先验自我主体的超越。当代德国哲学家们在尝试将哲学的认识 论问题转化为不同文化间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进一步追问以不同 方式理解的主体间交互何以可能的问题。从而为哲学传统思维方式 创造新的突破口。 当然,作为人类理性反思产物的现象学必然具有自己的局限性。 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探索,一方面展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 2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话的可能性,开辟了研究交互文化问题的新视野,促进中国当代哲 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胡塞尔对生活世界、历史、科学的问题上, 忽视了唯物主义的视角,因而不能彻底解决这三者的关系,这不能 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是,胡塞尔在“生活世界”中所把握的哲学思 考的方向,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关理论的研 究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生活世界的更深入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有 关什么是生活世界的内涵,胡塞尔为什么要提出生活世界,以及在 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为解决当代哲学的棘手问题提供了什么可能?的 一系列问题,大多散见于各篇著作或论文之中。有些仅仅是提及这 一问题,有些虽然对此作出论述,但不集中深入。本文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内涵及他提出这一概念的原 因,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及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了胡塞尔的“生 活世界”理论,,对当前哲学界中值得商榷的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并进行论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不是对前期先验现象学的 否定,尽管它的确表达了与胡塞尔早期思想的不同之处。哲学有自 己特有的方法论和基本结构,正如科学所拥有的一样,哲学应自觉 地成为与实证科学不同的文化特质的文化形式,而不应当成为科学 之上的科学。皙学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人类自身的理性进化也说 明了这一道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B516.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志平;闫明杰;;希兰的科学诠释学实在论[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裴云;;浅议杜夫海纳美学的“审美对象”[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3 韩东屏;;需要讨论的是“好生活世界”——兼与徐贲、陶东风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1年07期

4 张育人;;当代教育价值的选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神州;2011年17期

5 ;《理解胡塞尔:从自然主义批判到先验现象学》出版[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6 辛宇杰;;浅评胡塞尔的语言现象学[J];才智;2011年18期

7 夏兴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6期

8 王昊宁;;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J];学术交流;2011年06期

9 张红军;;从本体到生活世界——论彭富春对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的师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10 胥妍;周卓林;;尼采的远见——从《悲剧的诞生》中的悲剧精神到哲学的困境[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2 靳希平;;《另类胡塞尔》“另”在何处?(草稿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朝东;;知识起源的前述谓经验之现象学澄清[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6 张庆熊;;语言、世界和交往行为——评哈贝马斯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继承和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吕微;;前言: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倪梁康;;Transzendental:含义与中译[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德]W.弗里特施 梦海/译;胡塞尔:理解一个新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伍麟;“生活世界”的心理学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再林;读胡塞尔的《逻辑研究》[N];陕西日报;2002年

4 任之;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倪梁康;胡赛尔:从历史与现时的观点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谢劲松;作为哲学家而死去的胡塞尔[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水华(书评人);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方向红;胡塞尔看意识与时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刘成伦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教师的生活当向着优雅漫溯[N];中国教师报;2011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李鹏程;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宝富;胡塞尔被动构造学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唐杰;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安道玉;论意识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5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郑争文;胡塞尔直观问题概论[D];复旦大学;2007年

7 范民;胡塞尔意向性学说:历史的回顾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8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10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甜;胡塞尔科学哲学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凯;胡塞尔科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宋羿;胡塞尔现象学对美学研究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5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鹏;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及其困境[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欢;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四平;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2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2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7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