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之乐及其实现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杨育民;孔墨“爱人”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汪秀丽;郎敏;;也谈忠恕思想的界说——与冯浩菲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胡友峰;岳介先;;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春花;;论耻感及其道德功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3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刘金鹏;;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腾飞;水彩画当怀文抱质——画面与精神共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sノ,
本文编号:2607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