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及其对语言哲学的影响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保亚;;论语言哲学的建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吴倜,张殿清;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刘卫花;;论蒯因“本体论承诺”及其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4 张水;;浅析卡尔纳普的归纳逻辑基础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吴秀莲;;元伦理学家认为不能从“是”推出“应该”吗[J];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6 俞胜,洪晓楠;维特根斯坦与逻辑经验主义[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万俊人;人文学及其“现代性”命运[J];东南学术;2003年05期
8 顿新国;;当代归纳逻辑的认识论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张继成;;“真”的保证性、核证性、有效性和合理的可接受性标准[J];法律方法;2006年00期
10 苏明月;;论规范刑法学中“犯罪”的价值因素——兼论刑法学与犯罪学在研究犯罪问题上的分野[J];法学杂志;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明月;;质疑“犯罪有益”——从E·迪尔凯姆说起[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5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美冰;日常歌唱与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叙事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超;伯特兰·罗素和平思想的起源与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9 邹明灼;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兰;科学主义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敏;教育学派创生条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黄楚安;彭加勒“科学的逻辑”之我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增跃;哥德尔:数学不是语言的句法[D];复旦大学;2011年
4 辜拉克;试论观察及其在侦查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国浩;蒯因本体论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王红娟;卡尔纳普意义理论[D];河北大学;2011年
7 武建生;塔尔斯基真之定义与意义理论关系的探析[D];山西大学;2011年
8 刘志明;罗素中立一元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刘卫花;对蒯因逻辑中“本体论承诺”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宏华;逻辑经验主义对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芹;;重读经典: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王端炜;;试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黑龙江史志;2009年04期
3 王晓升;指称与实在——兼与张盾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0年01期
4 张木春;;罗素摹状词理论述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李颖新;刘京娟;张燕京;;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J];党史博采(理论);2009年06期
6 徐陶;;当代分析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研究[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7 王闰吉;;论专名界定的理论渊源与方法[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周小华;;专名和确定摹状词区分的一个哲学前提[J];哲学研究;2006年01期
9 梁雪梅;;单称词项维度的罗素和斯特劳森指称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3期
10 李震,蔡陈聪;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克里普克先验偶然性与后天必然性思想解读[J];求索;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志翘;赵家栋;;敦煌文献中并不存在量词“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3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周柏乔;;论表述[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欧阳燕;;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途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陈其楼;潘正华;;谓词逻辑中有关函数及其部分性质的形式描述[A];逻辑学及其应用研究——第四届全国逻辑系统、智能科学与信息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2 蔡曙山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简方;在语用逻辑里收获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4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可以是艺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刘艳春;我与语言有个约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江怡;将心比心 融会贯通[N];人民日报;2003年
7 刘士林;无法量化的诡辩[N];文艺报;2001年
8 张萍;从“道与逻各斯”到“名与逻各斯”[N];文艺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褚国飞;成为圣人: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科院研究员 李泳;中国的科学节在哪儿[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5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石怀东;一种面向普适计算环境的语义化推理存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2 鲁家铭;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车峰;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及其对语言哲学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4 曹雪;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郑晨曦;从三大难题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那晓丹;语言哲学视域中的word to be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郝丽;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晓春;语言哲学与俄语主体评价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09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0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