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20:10
【摘要】:孔子的生死观由他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构成。他的生命观包括他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珍爱,以及对精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孔子尊重生命本身的存在,表现在重身、重生和重乐三个方面。重身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他人生命的爱护。在孔子看来尊重生命最根本表现于道德性生命的实现,因此他提出仁者爱人,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成全他人。他强调“知命”,以“天命”为使命坚定地践行仁义,这给他的人生奠定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基调。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根据在于具备名副其实的名声,一个德行兼备的人自然会扬名于外。另外。孔子重乐,雅乐带给他精神的享受,“乐”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的向往。重乐以“志于道”为“本”,孔子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就寓于其中。孔子的死亡观包括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对死后世界、死亡仪式和死亡超越的认知。孔子是在认知到人之必死的前提下看待生的,人是必死的,认识到这个客观事实,人除了在有生之年发愤努力,其他都无暇顾及;生死有命,对人之必死的恐惧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只需尽人事,听天命。对于那些席不暇暖为道义奔走辛劳一生的人来讲死亡不是恐惧,反倒是一种让人欣慰的解脱。死亡可以通过子孙嗣继的方式得以超越,以血缘的延续和记忆留存后代的方式实现人的不朽。“杀身成仁”是超越死亡的另一种方式,在一定情境下,这种死亡选择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完成,也是“三不朽”的极致表现。孔子相信鬼神存在,认为有死后世界,鬼神以及死后世界的存在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孔子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伦理秩序和道德教化。孔子特别重视祭祀,丧葬祭祀活动表达了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以及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强化了尊卑秩序,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孔子安贫乐道注重精神追求的生活态度,追逐理想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对待死亡达观的态度对于当下社会中人们追逐物质迷失自我,狭隘的人生视界导致的精神虚空、生命无意义感,以及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死亡困境等给予了积极指引。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22.2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菡彬;;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接受——从青少年学生对《论语》的一些理解说起[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3期
2 卢忠仁;;孔子的“精华”与“糟粕”[J];南方论丛;2007年03期
3 胡可涛;;孔子思想的现代阐扬——陈大齐的孔子研究述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4 郭俊楠;;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J];赤子(上中旬);2017年06期
5 王孟冬;苏e,
本文编号:2610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