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体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9:50
【摘要】: 本文在回顾马克思主体观及其在我国近年来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体存在和发展中的几个关系、主体发展的方向和归宿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理论上,以期在前人的基础上使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进一步得以明确;在实践上,希望对于现实的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客观上存在着的对象性关系是主客体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在对象性关系之中,人与其外在的对象形成对象性关系,同时也就形成了主客体。人从自然分离出来后,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的追求对于客体的自由;在对象性关系之中,通过实践活动追求自由的人就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就是客体。通过实践活动追求自由的实现就是人的最根本的特性也就是最根本的主体性。 然而,主客体的产生则以人的意识为前提。人有了自我意识,才能够在对象性关系中以我为中心形成主客体,从而才能够在对象性关系之中追求自由。社会主体的主体意识形成了,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立,主体地位确立了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完成追求自由的目的,实现主体性。所以,主体性的实现就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人全面的走向自由的发展。社会发展就是社会主体——人的存在变化和发展,社会发展是社会的主体——人不断追求主体性的实现也就是自由的结果。人的发展最终会实现自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会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马克思对主体的规定”。梳理了主体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主体的论述,理清了马克思主体观的基本结论:主体是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是追求自由的人。 第二章,“主体地位的确立”。在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论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主体以及主体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在对象性关系之中,只有当人认识到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主客体才得以产生。人在对象性关系之中进行追求自由的实践活动。因此,主体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对象化结果。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主体追求自由的特性。 人为了存在,必须与外在的对象形成对象性关系。但是,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与自然有区别的,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时,人才开始从自然分裂出来,主客体才开始形成。因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悟是其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先导,人的实践能力(包含认识能力)是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前提,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主体追求自由的的过程。 第三章,“主体发展中的几个关系”。分别论述了主体发展的前提,主体发展中主客体关系、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能动性、受动性与超越的关系、主体自由意志与必然性的关系、主体发展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主体发展历史过程与主体性的实现”。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三阶段理论,论述了主体发展由主客体的分裂而走入异化困境的历史过程;从异化状态的克服与人主体性的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方向,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主体自由的实现来论述了主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0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广;赵俞凌;徐婧;;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众泰汽车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3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3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