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的分析与阐释
发布时间:2020-04-06 04:23
【摘要】:《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最重要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的著作,这本书也是最具影响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探究的是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领会,这种领会只有从存在者的存在来展示自身中才能领会。此在的存在和存在的关系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变得特别密切。一,不像任何其他的存在者,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或者生存论上的任一状态都体现了一种对它自身的存在关系。只要此在存在着,任一此在都把和自身的存在关系看做是一个问题,而其他的存在者比如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虽然也存在着,它们也有它们自己的存在方式,但它们的存在总是固定的和僵硬的,它们总是如它们自己本身之所是而且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也从不把自己的存在当做一个问题,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和可以进行反思和构建自己的任何功能和可能性。二,任一这样的关系都体现了一种对它的存在的综合把握,体现为一种对它的存在提出的问题的特殊回答。所以,这种此在的任一生存状态都潜在的是“存在论的”,在它的存在中,展现了一种对此在的理解,并且也展现了一种对存在的理解。这种综合把握主要是对此在自己的反思以及此在和其他此在的关系等等的理解和领会,在这种理解和领会中此在如何使自己在在—世界—中—存在中展示自己和把自己开示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本真的理解和领会。三,在任何给定的生存状态中,此在必然会而且要求把自己和环绕在自己周围的世界关联起来。此在总是已经怀着某种领会和疑问把自己和其他的存在者关联起来,此在把这些存在者看作是它们所是的存在者,它们存在着,而不是非存在。此在在在—世界—中—存在中生存,世界之为世界,自然是有众多的存在者存在并且存在着,若是这个世界只有此在和此在们,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成其为世界。但是这个世界若是没有此在和此在们的存在并且存在着,这个世界也不成其为世界,甚至不能成为世界,也不能称为世界。此在的现身样态揭示出此在被笼罩在一种悲观的氛围之中,这种氛围是由畏和操心组建起来的一张无形之网。此在作为整体的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不可逃避也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人在面对绝境时要么沉沦走向真正的死亡,要么置之死地而后生。由于此在是种自由的能在,它能沉沦于常人不可自拔,但它也能终有一日会醒悟过来,能从这种沉沦于常人的状态中超拔出来,返回到它自身,返回到它的本真状态,寻找到存在的意义。而要寻找到存在的意义,就要返回到事实本身,返回到生命本身,返回到我们人类此在本身。因为存在总是我们存在者的存在,这种作为此在的存在者是由存在规定的,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因为此在是存在的唯一的揭示者。而要成为我们自己,回到我们的本真,就必须听从良心的呼唤,它呼唤我们脱离常人,使我们返回到我们自身,使我们成为我们自身。良知的呼唤是此在自己对自己的呼唤,它把自己呼唤到自己的能在。同时良知的呼唤也昭示我们,我们对此有罪责或者有责任。愿有良知,就是愿意选择最本己的可能性并为此承担责任。要选择就要下决心,此在的本真在世就是下决心,做决断。但这不是单独做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的决心和决断,而是看到自己的终结和整体而作决定和选择,这是一种先行的决断,此在自己由此才拥有了真正的自我。处于基督教背景和氛围中的海德格尔,也把此在所遭受的这种带有前结构的悲观氛围称为是此在与生俱来的,即此在自身所遭受的原罪。故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不应该逃避罪责,相反,此在应该勇敢地迎接罪责,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此在应该呼唤自己内心中的良知,就能向它最本己的存在筹划自身,向畏开放它自身,返回到它的本真在家状态,使此在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下去。虽然《存在与时间》很快取得了经典地位,但海德格尔却意识到,《存在与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摆脱的旧形而上学的窠臼。虽然《存在与时间》中作为他的出发点的此在指的仍然是具体的单个的个人,他不过是以本体论也即是存在论上的个人取代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仍然必然会把世界的存在置于个人的制约之下,从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并且存在本身本来不是持存不变的,而是能够变异的。而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存在的追问和反思也是有局限的,不论是从亲身体验来说,还是从研究方法上讲都是如此,因为它不能完全掌握在流动变异中的存在的所有的秘密。这些都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遇到的困境,也是促使他在三十年代作出转向的根本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16.54
本文编号:2616003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16.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汝伦;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守永;;论海德格尔对Sein一词的词源学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欧仕金,高中建,巨乃岐;“在世”及其意义——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闫伟;王明春;;生活世界中的自我与他人——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为轴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仰海峰;有限性:早期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理论核心[J];理论探讨;2001年05期
6 林建;“烦”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刘永安;;本真与异化:《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个悖论[J];前沿;2008年08期
8 顾志龙;论海德格尔的两个核心概念:“常人”和“本真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寇鹏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J];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孙冠臣;;论《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先验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616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