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解析

发布时间:2020-04-06 06:58
【摘要】: 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詹姆逊是一位非常熟悉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自其1985年访华,他用自己卓越的理论魅力折服了众多国内学者,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视角对战后资本主义进行解析,向中国介绍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商品化等前沿主题,并首次向中国引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用以解读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种种的文化现象。 詹姆逊身为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代表,其基本理论框架来源于欧洲,主要是法国德国,其意识形态理论也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下展开,并且吸收了众家马克思主义的菁华,尝试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并且融入了法国结构主义的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就资本主义文化自身的特征方面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讨论意识形态的文化语境也随之变迁,全球资本主义逐渐踏入了其理论分期的第三个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他把影响意识形态的因素划分了五个层次,以多维的角度直指美国当代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现象,其中后现代主义成为其文化逻辑,并以意识形态的作用方式,维护、传播、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詹姆逊适时在新语境下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功用,并解析了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意识形态,尝试以“意识绘图”为突破点,揭开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神秘面纱。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詹姆逊意识形态的影响及贡献进行探讨。詹姆逊将其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概念进行接合,以突破西方自由多元主义所引发的意义网络的碎片化。其次,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文本的政治性,将第三世界文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后综合詹姆逊的理论来源,晚期资本主义的新语境,以及詹姆逊意识形态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理论的论述。总之,本文旨在以意识形态为视角,剖析詹姆逊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多元性、批判性的特点,辨证地认识其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杰出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侯卫平;王桂亭;;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勇;崔瑛;;大众传媒时代的“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武立辉;;广告的后现代性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为君;;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危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6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16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