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践的哲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0-04-11 01:1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始,“虚拟实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对马克思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新的实践形式进行哲学上的探究。 文章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虚拟实践”的发生学前提和哲学依据。当代技术的进步及随后产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催生了虚拟技术,也催生了“虚拟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多样的;世界既是一又是多,人的超越性;人的需要对认识和实践的推动,这些观点形成了“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第二部分,论述“虚拟实践”的内涵及特征。首先介绍什么是“虚拟”;接着阐述“虚拟实践”的本质,指出“虚拟实践”是基于虚拟技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主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由于具备了“实践”的基本要素,因而“虚拟实践”也是一种“实践”;然后阐述“虚拟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与传统“实践”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最后介绍“虚拟实践”的特征:虚拟现实性、超越性与能动性、互动性、沉浸性等。 第三部分,阐述“虚拟实践”引起的哲学思考。国内对“实践”理解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对“物质生产”的崇拜,主客二分,理论与实践二分等。论文分析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虚拟实践”的出现,启发人们对“实践”的内涵重新思考;虚拟思维方式是伴随“虚拟实践”出现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对以前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与以前的思维方式相比,它更具动态性、可逆性、探索性,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证,也是一种超越。 第四部分,简要介绍“虚拟实践”引起的二重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P391.9;B023
本文编号:2622959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P391.9;B0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永生;;从感性本体论到感性生存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究竟在哪里?[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齐鹏;数字化时代:人类感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3 章铸,吴志坚;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张明仓;;虚拟实践的本质探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章铸,吴志坚;虚拟现实:必须面对实践的追问——兼与陈志良先生商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1期
6 南海;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对虚拟哲学的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超元;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9 周甄武;;虚拟实践:人类新的实践形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朴;虚拟现实技术使人类文化在两个世界衍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2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