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11:26
【摘要】: 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莎士比亚的“人是万物的灵长”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无不昭显着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和征服、掠夺倾向,当人类不断捕杀和驯服各种动物从而奠定自身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时,当人类在人际交往中,把他人当成交往的客体、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时,导致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物种灭绝、生态失衡正以独特的方式嘲笑人类的“强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相互踩压也使社会越来越不和谐。 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渴望着更科学的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正好担负着这一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在历史理论、社会理论中展示出来的,其主体间性的具体内涵是指社会框架下和历史视野中人的实证性的关系模式、互动模式以及发展状态,主要指主体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的、历史的关联。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学术界对此理论的界定还很迷惑,所以本文站在唯物史观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关系;从目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危机、哲学自身的价值、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困境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谈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11年13期

2 王金元;;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3 彭志斌;;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4 常晖;黄振定;;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5 梁冬华;;大学语文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吴先伍;;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欲望”概念[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8 杨文极;;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论哲学范式的转变[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10 ;晒新书[J];博览群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同在20世纪并将同在21世纪[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2 刘放桐;;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3 刘放桐;;复陈启伟教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4 刘放桐;孙向晨;林苏闽;;探索、沟通、超越——刘放桐教授谈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骆天银;;乘势而上 再创辉煌[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韩秋红;;现代西方哲学的多重转向[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转向[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倪梁康;;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问题的几点想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9 庞丹;;时代的产物——浅析美国实用主义的源起[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10 江怡;;我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30年历程[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李贺;首师大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何民捷 苏超;从黑格尔到“后现代”[N];人民日报;2009年

3 赵士林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思与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汝伦;道无常法[N];光明日报;2006年

5 韩东晖;2005年国内西方哲学研究回溯[N];光明日报;2006年

6 王雨辰;哲学家的理论责任感和使命感[N];湖北日报;2005年

7 同济大学 陈家琪;外国哲学研究的两个趋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毛卫平 冯颜利 庄友刚;哲学界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9 黄启祥;中西哲学比较的自觉转向[N];学习时报;2002年

10 易耳;“八荣八耻”重树社会和市场道德标杆[N];湖南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8 庞立生;理性的生存论意蕴[D];吉林大学;2003年

9 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禹国峰;和谐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慧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奚彦辉;自我之他性假说[D];吉林大学;2006年

3 高瑛;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安徽大学;2010年

4 周立;进入主体间状态[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炳辉;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长安大学;2008年

6 李双丽;游走于文本与世界的小王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爱霞;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反叛[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柳丽;论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侯江陵;胡塞尔先验意识理论下的主体间性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胡佳文;女性主义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4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4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