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J];世纪桥;2011年13期
2 王金元;;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3 彭志斌;;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4 常晖;黄振定;;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5 梁冬华;;大学语文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吴先伍;;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欲望”概念[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8 杨文极;;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论哲学范式的转变[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10 ;晒新书[J];博览群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同在20世纪并将同在21世纪[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2 刘放桐;;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3 刘放桐;;复陈启伟教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4 刘放桐;孙向晨;林苏闽;;探索、沟通、超越——刘放桐教授谈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系[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骆天银;;乘势而上 再创辉煌[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韩秋红;;现代西方哲学的多重转向[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转向[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倪梁康;;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问题的几点想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9 庞丹;;时代的产物——浅析美国实用主义的源起[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10 江怡;;我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30年历程[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李贺;首师大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何民捷 苏超;从黑格尔到“后现代”[N];人民日报;2009年
3 赵士林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思与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汝伦;道无常法[N];光明日报;2006年
5 韩东晖;2005年国内西方哲学研究回溯[N];光明日报;2006年
6 王雨辰;哲学家的理论责任感和使命感[N];湖北日报;2005年
7 同济大学 陈家琪;外国哲学研究的两个趋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毛卫平 冯颜利 庄友刚;哲学界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9 黄启祥;中西哲学比较的自觉转向[N];学习时报;2002年
10 易耳;“八荣八耻”重树社会和市场道德标杆[N];湖南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8 庞立生;理性的生存论意蕴[D];吉林大学;2003年
9 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禹国峰;和谐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慧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奚彦辉;自我之他性假说[D];吉林大学;2006年
3 高瑛;论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安徽大学;2010年
4 周立;进入主体间状态[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炳辉;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长安大学;2008年
6 李双丽;游走于文本与世界的小王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爱霞;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反叛[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柳丽;论新全球化下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侯江陵;胡塞尔先验意识理论下的主体间性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胡佳文;女性主义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4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