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092;B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龙;;故居今昔[J];北京观察;1998年08期
2 胡维革,张昭君;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长白学刊;1995年02期
3 罗素珍;从康有为的“两考”看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J];桂海论丛;1996年03期
4 马洪林 ,何金彝;论孙中山康有为建设中国的共识——以《实业计划》与《物质救国论》为中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费路;论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何金彝;康有为的政治改革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J];学术月刊;1997年12期
7 陈立平;;康有为社会结构正义论[J];传承;2009年22期
8 小小;;康同璧:“贵族”之名永流芳[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09年12期
9 杨凤春;;康有为行政改革思想研究(上)[J];政治学研究;1988年03期
10 朱健国;;康有 为伸冤[J];江苏政协;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7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立升;;公民概念在中国的演变[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本瀛;康有为与南海会馆[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陈鹏鸣;康有为“剽窃”说辨[N];光明日报;2003年
3 张蕾;康有为书法经得起市场考验[N];中国商报;2006年
4 纪宝成邋马大正 李文海 龚书铎 胡绳武 王晓秋 桑兵 王汝丰 戴逸;学界座谈《康有为全集》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张艳国;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N];光明日报;2003年
6 弘无;在世纪的转折点上[N];美术报;2008年
7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韩毓海;为人民谋幸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晓波;康有为书法行情回暖[N];中国商报;2004年
9 陈贤庆;孙中山与康有为见过面吗?[N];中山日报;2009年
10 钱进;康有为的一个历史性错误[N];中国档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2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2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6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刘树生;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6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