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文化新综合的一个案例——《抱朴子》巫术溯源

发布时间:2020-04-14 20:32
【摘要】:与近代学术史“西学东渐”的趋势相一致,我国文化、历史学界科 学意义上的巫术研究在西方巫术理论的刺激下曾先后形成两次研究高峰。其 一是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类学理论(尤其是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 的巫术理论)使中国古老的史料顿时获得了新的解释力,由此引发了诸多学者 研究古代巫术文化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同宗教学研究相为表里,巫术文化 研究再次形成高潮,不仅产生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也突 破了以往的时限,《抱朴子》巫术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重视即在这一时期。值得 指出的是,无论是对三代抑或后世的巫术研究,都有一个倾向性的错误,即对西 方巫术理论(主要是弗雷泽所谓的“巫术时代”理论)缺乏批判和分析,而是轻率 采取“拿来主义”的作法,这种作法所引起的学术界的混乱已相当严重,且有继 续蔓延之势。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错误予以驳正,同时通过 《抱朴子》巫术来源的要素分析初步说明巫术这一文化现象形成发展的某些规 律。本文认为,弗雷泽的“巫术时代论”是不能成立的,,该理论的错误在于它将 人类文化运动的规则直线化、单一化,并将巫术产生的制约因素和途径简单化 了。巫术是适应于社会要求产生的文化现象,无论文化中的理性因素还是非理 性因素,它们通过嬗变、重构都有可能促成巫术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时 代都有产生巫术的潜在趋势。 本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结合《抱朴子)巫术研究讨论了中 国学术界受弗雷泽“巫术时代论”影响所导致的错误倾向。另外用较大篇幅围 绕“巫术时代论”本身作了剖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巫术时代论”的思想实质 是古典人类学单线进化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知识和心理(心智)的落后是巫术产 1 生的根源,并认为人类的发展普遍遵循“巫术时代——宗教时代——科学时代” 的进化模式。弗雷泽上述理论是先验性产物,实际上考诸中西各种类型的文 化,都难以看到上述意义上“时代”的存在,相反,情况往往是多种文化要素共 存、互渗,甚至相互转化、综合,导致新文化的产生,关于这点早在20世纪初即有 不少进化论人类学家所指出。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术界笃信不已弗雷泽的理 论,作为文化定律来使用,而对批评者的意见保持了令人吃惊的冷漠。中国学 术界自二、三十年以来众多学者争论不休而终无定论的中国古代“巫术时代”划 段问题恰似弗雷泽“巫术时代论”的翻版一样,是这种冷漠所付出的代价。第二 部分是(抱朴子》巫术溯源。根据形成途径的不同将禹步、獭、行气,守一等巫 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追溯其产生时代与过程。可以看出,《抱朴子》巫术大部 分是战国以来文化因素重新综合的产物,其中的许多文化观念最早不过三代, 更不用说史前。大致而言,构成《抱朴子》巫术者包括宗教、神话、制度、哲学、历 史等多种文化要素,单纯的心理因素不能产生巫术,至为明显。“巫术时代论” 在史实上得不到证明,战国之后传统文化要素综合而成巫术的事实进一步说明 了战国并不是长期以来人们所说的纯粹理性伸张、非理性消退的时代,实际上, 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是战国之际同时存在、齐头并进的两种时代潮流,战国及其 以后的“造巫运动”同此间的神话化运动一道构成这种非理性潮流的主体。第 三部分进一步概括了《抱朴子》巫术所赖以产生的文化根源。本文认为,从宏观 而言,《抱朴子》巫术的产生主要受到三种文化传统的影响,首先是战国以来不 断丰富、发展的神仙思想和“成仙”理想刺激了巫士的巫术创作活动。其二,战 国以后大规模的历史神话化思潮给巫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理论依据,这就是 《抱朴子》巫术中屡有历史人物混杂其间的原因所在。最后,早期道家哲学的庸 俗化也为《抱朴子)巫术的创作开启了方便之门,以往的学者通常重视道家与道 教间的源流关系,但未能解释这种关系的原因。本文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早 期道家哲学在战国及此后历史时期有一个逐渐庸俗化的过程,这一变化的产生 既与战国及此后的社会条件有关,又与早期道家的哲学主旨和学术特征密不可 分。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 ·2· 总之,《抱朴刊巫术并非古典进化论者所说的“史前遗留”,而主要是战国 及其以后历史上多种文化因素新综合的产物,弗雷泽的“巫术时代论”是早期进 化论者坚持单线进化思想的典型错误之一,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在借鉴人类学理 论时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同时在史学研究中尤其应注意对史料本身的要素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B2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哲;;维特根斯坦论原始社会中的巫术与宗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2 宋丽莎;;从《抱朴子》看葛洪的“以玄代道”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贾陈亮;;占卜与元代政治[J];黑龙江史志;2011年13期

4 李世武;;边界模糊:区分宗教和巫术的困境[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5 程狄;;中国古代民间密教发展[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6 吴迪;;史前艺术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J];大舞台;2011年06期

7 王政;;《诗经》与足迹传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李圣华;;刘基与巫术[J];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04期

9 宇恒伟;李利安;;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民间化[J];五台山研究;2011年02期

10 艾成歌;;六份地图[J];男生女生(金版);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璐璐;李朝旭;;民间概念研究:中国人巫术原型初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长霞;董三红;吕建周;;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35例临床分析[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3 雷声;金慧敏;徐信芳;;134例女性住院精神病患者院外巫术治疗调查(摘要)[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4 赖亚生;;闽南婚俗中的“跨火薰”仪式试解[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王芳;;南越巫术信仰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芳恒;;“南笼起义”中的巫术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7 曲六乙;;傩魂[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周凤霞;;汉代巫蛊术溯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黎汝标;;生殖崇拜与巫术感应——布依文化考察之二[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李野林;;李氏草木简介[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卢山;“红衫军”血谏引非议[N];文汇报;2010年

2 胡 文;科学让“巫术”成真(上)[N];河北日报;2002年

3 一纹;奇书《巫术师》[N];文学报;2002年

4 著名网络作家 民间研究学者 押沙龙;梦魇的开始[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解答:心理医生 苏晓波;破解巫术治病之谜[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李早;催眠戒毒 是良药还是巫术?[N];西部时报;2004年

7 山西省太原日报文学周刊 唐晋;巫术的迷途[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9 王世保;巫术既非医术更非医源[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何言;万象之谜(续)[N];华夏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D];复旦大学;2005年

3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4 陈欣;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丛;古代禁咒治病术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张富春;中国古代祈财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晓虎;周代宗教思想的演进[D];西北大学;2002年

8 王志;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晁天义;先秦道德与道德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乌仁其其格;蒙古族萨满医疗的医学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晁天义;文化新综合的一个案例——《抱朴子》巫术溯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田春苗;1692年萨勒姆巫术案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云龙;声音之“河”—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城卡屯巴哼瑶人文化中巫术仪式声音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刘兰婷;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巫术心理探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娜;《抱朴子》反义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邹远志;葛洪儒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素萍;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D];中南大学;2004年

8 汪玉兰;葛洪《抱朴子》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文朝;《抱朴子》养生思想综论[D];西北大学;2008年

10 沈熙政;十七世纪马萨诸塞巫术案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7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7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