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空与灵—冯友兰新理学中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

发布时间:2020-04-15 16:53
【摘要】:在冯友兰的新理学中,本体和境界是两个重要的、较为突出的部分,冯友兰在借鉴了西方逻辑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为他的新理学体系确立了一个明晰的本体——理本体,并在关于理与气、道体和大全关系的讨论中,引入了负的方法,用负的方法讲形上学所不能讲,在讲形上学不能讲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实际上,在冯友兰那里,境界就是对本体的觉解,当人有了最高的觉解时,就进入了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在这个意象世界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蕴,体验到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诗意地生活。 本文分三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冯友兰以“理”为本体的形上学的构建,以及他在讲理、气、道体、大全等概念时,意识到逻辑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了负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阐述道家的方法、禅宗的方法以及诗的法,方来讲冯友兰如何用负的方法讲形上学,以及负的方法作为本体和境界之间的桥梁何以可能;第三部分讲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对于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意义的寻求和追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兵;冯友兰学术思想新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张永义;道家思想对冯友兰“新理学”的影响[J];中国哲学史;1999年04期

3 田文军;;“新理学”研究五十年(续)[J];哲学动态;1988年05期

4 柴文华;论冯友兰的西方文化观[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楚明锟;试析冯友兰“新理学”中的逻辑思维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宋志明;;新理学对朱子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8 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之方法[J];长白学刊;2004年02期

9 董龙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理学美学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陈媛;;冯友兰新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挥[J];天津党校学刊;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大贻;;天人合一说和冯友兰的新理学[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2 单纯;;论“新理学”体系中的法哲学思想[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3 楚明锟;;冯友兰的逻辑分析法思想之我见[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楚明锟;;冯友兰的类层次思想述评[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5 陈来;;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鉴平;;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冯友兰三四十年代哲学的一点分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祝薇;;以哲学代宗教——论冯友兰的宗教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宋志明;;恢复学术自信——略论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鹏;;将分析进行到底——新理学之后的一种路向[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方松华;冯友兰:“神游冥想”与古人同一境界[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高秀昌;中国哲学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N];光明日报;2007年

3 宗璞;智慧的光辉[N];人民日报;2005年

4 王泉根;冯友兰的得意之作与学术散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N];光明日报;2000年

6 刘梦溪;冯友兰和《贞元六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庞长富;研究冯友兰哲学思想的一部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8 钱耕森;冯友兰两度访问印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马亚男;专家学者研讨冯友兰学术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张军;书生报国笔如刀[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2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何军民;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D];安徽大学;2010年

5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蒋昭阳;意义、真理与形而上学[D];复旦大学;2008年

9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晓燕;空与灵—冯友兰新理学中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阚红艳;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4年

3 陈元桂;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4 秦海珍;冯友兰道德修养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黄艳;冯友兰境界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6 金琳;冯友兰的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钱晓东;新理学的人学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博;冯友兰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林孝f,

本文编号:2628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8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