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孝
发布时间:2020-04-16 06:31
【摘要】: 《论语》作为儒家早期的代表作品,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国社会两千五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孝”的观念在《论语》之前已相当发达,但被作为“道”提出来,并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实始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阐发。 本文首先通过对《周易》《尚书》《诗经》等典籍的考察,对《论语》之前“孝”的表现形态进行分析,认为在《论语》之前,孝主要指对先祖的祭祀之礼,同时指祭祀当中行祭者崇敬的心理活动。因为周代是“尚德”的社会,孝也表现为继承先人之志、君宗、君王的政治统治、奉养父母等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道德形态。 《论语》之“孝”较之前有很大不同,虽然更多表现为家庭中对父母之孝,然而并不单一,有继承也有发展。从对《论语》文本分析出发,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对象、“孝”的行为规范进行总结归纳,认为《论语》中对父母的“孝”除了要求“竭力”之外,更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体现出由内而外的“敬”。而对宗族、国家的孝,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在《论语》当中,“孝”与孔门其他道德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孝”是“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孝”与“仁”的终极目标“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且与“忠”、“义”也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孝”的本源性,它又有“忠”“义”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及在某种特殊情形下的绝对权威性。 作为孔门道德规范中的一个重要纲目,《论语》之“孝”发展了殷商以来古老孝道的内涵,在与《论语》其它道德观念的关系中处于本源性地位,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二是对社会的教化;三是对为政、忠君的启发。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23.1;B222
本文编号:2629491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23.1;B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启谦;略论孔子“孝”的道德思想[J];东岳论丛;1983年06期
2 程碧英;《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黄振华;试论孔子的义利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4 金京玉;孔子哲学的“体”“用”关系──仁:“孝”、“忠·恕”、“中庸”[J];河北学刊;1999年05期
5 杨卉;;试论孔子之礼——《论语》中的礼态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宋金兰;“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 字的文化阐释[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7 董莲池;殷周y樇捞秸鎇J];人文杂志;1994年05期
8 康学伟;论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9 郑慧生;商代“孝”道质疑[J];史学月刊;1986年05期
10 张刚;孔子“以孝释礼”观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629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2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