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0-04-19 05:20
【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著述。现实的人及其命运困境,作为其核心主题,始终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被表现出来。它引导着马克思一生的思考。在其中,人作为主题被呈现在马克思前后一系列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著作的具体理论意向中。而本文基本问题就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怎么发展的?此种发展具有何种意义上的变革性?首先,反思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背景的诸种形而上学人学论断。在马克思之前,人的内涵存在宗教立场、理性立场和经验立场三种不同的理论立场。它们各具自己的特征,但是在本质是同一的,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性立场,最终都诉诸于一种抽象直观的实体立场。其次,从现实直观理解人。在现实物质利益冲突中,马克思反思黑格尔法哲学的人学伦理建构立场,指出人的冲突或者“异化”源自市民社会之中,应该在市民社会中重新反思人,在私有财产自身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由此而否定了人学的伦理建构立场;此后,又在关于私有财产的历史发展中,揭示私有财产内在的对立统一,指出此种人的异化状态终在私有财产自身的历史运动中被扬弃,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同时,又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人学抽象建构,指出他们未能触及“现实的人及其生活”的实质,而只能陷入抽象而空洞的思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最终肯定和确立了自己人学的现实建构立场。再次,从历史活动理解人。在肯定人学的现实建构之后,马克思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学直观立场,指出人不是一种直观之物,而是感性活动之物,人的具体内容是在社会被建构的,是“人的社会或社会的人”;此后,马克思又在整体上对青年黑格尔派予以批判,当然在此,费尔巴哈也被作为其中一员予以批判,并由此指出,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而且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中,人生产着自己以及自己的全部内容,此种事实是可以以历史来证实的,由此,借助于关于人类历史的“实证科学”,他勾勒出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以及人自身解放的现实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又批判了诸种社会主义的主观论断。于是,马克思突破了人学直观建构,在一种人类自身物质生活的可经验的历史发展中确立起人本身。最后,从物质关系理解人。此前,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可经验的事实中肯定了人,但因实证经验自身的抽象特征,反而可能会混淆或遮蔽马克思在人的物质生活上的真实意向。于是,马克思又把自己的批判推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否定了抽象直观的实证经验的人学建构,发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的历史客观性,即“物质关系”,从而在此种历史客观性中建立人学的客观性基础,揭示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实质;而后,又在社会中揭示人类社会活动内在的诸种“对抗”及其彼此间的复杂关联,从而展现出人类社会自身的结构性特征以及此种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则;若说前面的批判中尚存一丝经验的痕迹,那么,在最后《资本论》中,完全是在一种“抽象力”的意义上对人的物质生活活动予以解析,在资本自身的结构的客观的变化和发展中揭示人被资本“物化”的事实以及资本自身必然灭亡的结局。综上所述,在与他人不断地批判和论辩中,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呈现出自己人学思想的基本立场的发展变化:从现实直观,到历史活动,再到物质关系,但是,总的来说,他一直在肯定人的现实生命活动本身,他的人学思想从对人的现实生命存在的主观建构不断走向对人的现实生命活动的客观建构,最终在体现人的现实生命存在的“现实活动”中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2 周嘉昕;;马克思著作中的“人”——基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概念史考察[J];学术月刊;2015年10期

3 张奎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哲学最高问题的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白刚;;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J];长白学刊;2015年04期

5 贺来;张欢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什么[J];学习与探索;2014年09期

6 张一兵;;广松涉物象化范式之缘起——《物象化的构图》的构境论解读[J];学术月刊;2014年07期

7 韩立新;;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2期

8 张奎良;;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以人为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2期

9 张允熠;;马克思主义形成背景中的欧洲文化传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06期

10 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哲学研究;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2632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32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