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理论初探
发布时间:2020-04-20 13:06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当代社会有机体的极端复杂以及社会的剧烈转型、重组和变迁,使得人们有必要、也有可能从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视角转换为其它视角、特别是生产力来透视社会形态,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解释框架。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历时性结构——经济社会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共时性结构——技术社会形态的梳理和分析及其比较研究,从经济社会发展中窥探出技术性结构理论,从生产力、特别是技术经济基础与技术上层建筑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结构方面逐步解构与分析,通过对物质技术、精神技术与政治技术三个方面的层层递进,分析物质生产技术与物质交往技术、精神生产技术与精神交往技术、政治设计技术与政治运作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既是对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的更深层次探讨,又是探究其基本结构文化形成的理论前提。 然而,不论是物质生产技术与物质交往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还是精神生产技术与精神交往技术、政治设计技术与政治运作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和社会,都是社会文化因素与人类智慧塑造的产物,它们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的技术社会形态,都建立在强烈的文化需求之上。关心技术社会形态基本结构的西方现代文化的整体塑造,阐明基本结构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批判价值,特别是从对于“异化劳动”和“技术异化”的克服中,阐述其文化批判价值,对当代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今天,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技术、知识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蔓延开来。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告诉我们,我们关注的不再应该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更应该看重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文化解释及其解决路径。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更应该研究、阐发马克思主义技术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自身的国情,赋予技术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观,这才是解决中国技术社会形态中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发展绿色技术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些都依托于建立一种适合文化道德进步的技术制度,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3
本文编号:2634572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今杰;唐科;;“技术化生存”与“生命关怀”[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段忠桥;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重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段著名论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赵学清;;“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意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属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丰子义;;《资本论》中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新技术革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01期
5 肖峰;从信息资本主义到信息社会主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634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3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