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诠释学视域下培根的自然解释理论

发布时间:2020-04-24 08:56
【摘要】: 本文选择诠释学的视角来看培根的自然解释理论,希望通过这一视角探究培根自然解释理论中所蕴含的诠释学因素。文章第一部分以培根的“人是自然的臣相和解释者”的口号为引导介绍了自然解释理论的对象和方法。自然解释理论以自然为解释对象,运用的方法不是流行的冒测法而是在给理解力以必要辅助的基础上对自然的解释,这种方法要求在对自然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由低级原理无间断的进至高级原理。只有这样得出的原理才能既符合自然的本质又有利于事功的获得。同时,也指出要获得自然解释的真理必须给理解力以正确的指导和辅助,警惕假象的侵扰。 文章的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培根假象理论提出的过程,通过对提出过程的阐释使我们看到了培根假象理论内在的演进理路,并在此基础之上明晰了假象理论提出的深层主旨。在自然解释的进行中,假象的侵扰在所难免。假象是阻碍人们对自然进行正确解释最大的障碍,它包括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等。这些假象或则基于人的种族本性,或则来自于教育、环境、语言和权威理论等,但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障碍着理解的进行。通过对假象内容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假象和诠释学理论所探讨的偏见的共同之处。它们在各自的理论视野中都是理解与解释进行不可或缺的条件。假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偏见。纵观培根的整个假象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四假象作为理解前结构在培根理论中所起的阻碍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四假象理论中所蕴含的语言问题。通过对假象理论的全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诠释学视域下的一种弗兰西斯.培根式的解释。 文章的第三部分探讨了运用科学归纳法获得真理的问题。我们发现培根对待假象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要求剔除假象,但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假象的剔除是不可能的。培根为了获得自然解释的真理最终还是要剔除不可能剔除的假象。培根自然解释理论最终的主旨仍然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真理的获得需要两个条件的辅助即假象的剔除和科学归纳法的运用,二者共同保证真理的获得。科学归纳法在此被看做是剔除假象的唯一有效方法。科学归纳法所强调的否定性事例正体现了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经验辩证性的认同。培根在真理问题上的“发现说”和古典解释学的“原意说”都要求把握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真理,没有意识到真理的创生性和变化性。 文章的第四部分阐释了后人对培根理论的批判。培根的自然解释理论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但是其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后世的科学解释学者波普和哲学解释学者伽达默尔便从自己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培根进行了批判。他们都看到了偏见在理解与解释中的积极作用,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偏见做出了辩护,这些辩护也同时以一种否定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培根自然解释理论中所蕴含的诠释学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章建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政治生态建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贺建立;;略论培根的实践观[J];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7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可涛;;道德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探析——关于康德与孟子伦理学的一个比较[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柯华庆;;科斯命题的逻辑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潘海啸;;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苗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长江;邓小平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38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38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