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孙奇逢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23:16
【摘要】:在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革中,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首先面临大崩溃,孙奇逢以王阳明心学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会通程朱、陆王以“直指孔子”,主张“躬行实践”,提倡经世致用。在整个学术环境内,创造出一套兼采程朱、陆王新学说。这种新学说,将学术彻底贯彻实行于社会实践,在北方及整个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学说以开放性的视角和全局性的战略回答了由于程朱陆王之争而导致理学极度空虚而带来的社会危机,解决了明清之际因政权交替而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缓解了“理”与“心”之争,为清代学术发展重新开辟道路。由此,孙奇逢成为夏峰北学及“实学”的开山之祖。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之下,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儒生,由此形成了以孙奇逢为开山的夏峰学派。由于孙奇逢学术思想的特殊性,而使得其后学的学术倾向往往各有主张,如主张程朱理学的有魏一鳌、耿介、申涵光等人,主张通过体认天理、躬身实践来印证理学的经世致用,并基于以孝治天下的基础来维护社会秩序。而主张陆王心学的薛凤祚、耿极、王余佑、王之征、赵御众等人,在体认圣人之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闲邪存诚,主张以慎独修身。还有如主张程朱、陆王二者兼融的汤斌、费密、张沐、胡具庆等人,通过道归孔子,主张二者兼融并以躬身实践实现经世致用的目的。他们对清初的学术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陆王心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孙奇逢后学学术思想亦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影响着北方地区的学术风气和文化传统,对清代的实学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重建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48.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孙奇逢耿极交游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期

2 陈居渊;;孙奇逢学术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J];清史论丛;2016年01期

3 李烈辉;学问与道德的典范——孙奇逢[J];档案天地;2003年02期

4 郭彦玲;中州大儒孙奇逢[J];中州今古;2003年Z1期

5 李之鉴;评孙奇逢“察人事之未然”的《易》学思想[J];中州学刊;1999年04期

6 高建立,徐志辉;孙奇逢立德行世的人才思想及实践[J];天中学刊(驻马店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7 高建立;八载送寒暑 四稿茹艰辛──李之鉴教授《孙奇逢哲学思想新探》一书评介[J];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8 李之鉴;论孙奇逢“戒心生”观点的实践价值和意义[J];殷都学刊;1995年01期

9 靳今;;中州鸿儒 一代名师——孙奇逢传论[J];许昌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10 李之鉴;孙奇逢“学术废兴系世运升降”思想浅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圣雅;;孙奇逢思想于朱熹思想继承改革探析——以《四书近指》中庸卷探其对台湾人文思想之影响[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瀚青;;论孙奇逢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许振东;“德、言、功”三不朽[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

2 执笔人 李立民 整理;承继血统 赓续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3 张佐良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清初三孺与理学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居渊;清初三大儒“正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田东江;家训[N];南方日报;2016年

6 孙涛邋肖玉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傅山墨宝[N];太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枫林;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张锦枝;统宗会源—孙奇缝理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陈瑞波;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强;孙奇逢后学研究[D];聊城大学;2018年

2 赵春霞;孙奇逢的实学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3 李祥东;汤斌理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程飞;孙奇逢实学思想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5 刘新;孙奇逢理学思想探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宋宜林;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D];山西大学;2005年

7 陶英娜;孙奇逢理学视域下的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孙晓东;申涵光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永灿;孙奇逢心性论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39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39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