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5:57
【摘要】: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对本体论的理论突破是那个时候哲学家们的重要贡献。而言意之辨既做为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又做为一个哲学方法论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哲学思考的焦点。“言意之辨”做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哲学问题及其重要的方法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哲人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来追求人与天的契合。本文试图从中国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综合考察魏晋玄学的重要问题和方法——“言意之辨”。“言意之辨”不仅是重要哲学问题,而且是儒道融合,构建形上思辨哲学的重要方法。本文还努力研究“言意之辨”的具体内涵,研究言意之辨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形态和作用,努力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研究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对以后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言意之辨”的源流。分析了“言”“意”的概念的产生及其变迁,探讨“言”、“象”、“尽”、“意”的具体来源及其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含义。“言意之辨”问题作为人类思索中常见的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中的文章中屡见不鲜。以“名实之争”为代表,先秦诸子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应用。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中国哲学传统的依经解义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并分析了汉末学术的转向和随之带来的新气象。 接着本文考察了魏晋时期,王弼、嵇康、郭象、欧阳建等先哲对“言意之辨”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分别分析了王弼的“得意忘言”,着重分析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解和发挥;郭象的“寄言出意”,与其独化论思想紧密结合;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强调理解与解释的同时性;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分析了欧阳建反对言不尽意论的特殊原因。然后又分析“言意之辨”作为方法论,对魏晋玄学与佛教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思想的互相融合的促进作用。 最后本文探讨了“言意之辨”作为方法论对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言意之辨不仅对魏晋以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还在近代中国哲学研究中被重新审视,冯友兰、金岳霖等各自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向西方解释中国哲学;言意之辨在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主要是借鉴西方诠释学方法来进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维娜;;“无言”之美——试论“言意之辨”的美学取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宇;;魏晋玄学与言意之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 孙延军;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4 宋协立;“言意之辨”:语言的局限性与文学的重要性[J];文史哲;1994年02期

5 纪秀生;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李瑞明;玄佛“言意之辨”对中国诗学的影响[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7 余卫国;;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魏晋“言意之辨”缘起新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1期

8 陈洪娟;;论魏晋玄风下的中国佛教般若学言意观[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关英菊;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J];长白学刊;1997年03期

10 刘晔;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论中国传统诗画的融合[J];艺术百家;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阿祥;;魏晋时期淮南地区本土文学述论[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苏拉提萨;汤卓炜;;中国通化万发拨子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生态概观[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陈连庆;;魏晋时期盐铁事业的恢复和发展[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贾小军;;魏晋时期河西郡守人选情况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文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推论”逻辑[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6 赵启汉;;魏晋京都洛阳试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7 陶新民;;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8 崔平;;试论南阳发现的再葬画像石墓[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景蜀慧;;魏晋重实之风浅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冯君实;;魏晋官制中的护军[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所藏三方魏晋金印考述[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记者 蒋太旭;迄今发现最早知音故事图像现身[N];长江日报;2009年

3 姜爱平邋 张振华;罕见陶奔马惊现武威[N];武威日报;2007年

4 周桂钿;言意之辨[N];光明日报;2007年

5 张丽娟;甘肃武威发现陶奔马[N];西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马巍;魏晋士人高扬的人文精神[N];珠海特区报;2008年

7 王艳明;甘肃“地下画廊”获重要发现[N];西部时报;2008年

8 王艳明;甘肃丝路“地下画廊”获新发现[N];西部时报;2008年

9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朱汉民 周之翔;宋儒的经典诠释与言意之辨[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洪振快;驻京办不一定就是坏制度[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孟庆丽;试论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建构和“言意之辨”的滥觞[D];苏州大学;2002年

3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4 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天彤;魏晋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8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洪千里;普遍性的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立;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奕争;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张传东;魏晋文学史料述略[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肇函;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D];兰州大学;2007年

5 邵冰华;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D];河北大学;2009年

6 张智强;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的兴起与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纪荣;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巴晓津;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儒家素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常亮;魏晋时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现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1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41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a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