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维娜;;“无言”之美——试论“言意之辨”的美学取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宇;;魏晋玄学与言意之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 孙延军;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1期
4 宋协立;“言意之辨”:语言的局限性与文学的重要性[J];文史哲;1994年02期
5 纪秀生;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李瑞明;玄佛“言意之辨”对中国诗学的影响[J];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7 余卫国;;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魏晋“言意之辨”缘起新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1期
8 陈洪娟;;论魏晋玄风下的中国佛教般若学言意观[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关英菊;魏晋言意之辨的现代诠释[J];长白学刊;1997年03期
10 刘晔;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论中国传统诗画的融合[J];艺术百家;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阿祥;;魏晋时期淮南地区本土文学述论[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苏拉提萨;汤卓炜;;中国通化万发拨子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魏晋时期生态概观[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3 陈连庆;;魏晋时期盐铁事业的恢复和发展[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贾小军;;魏晋时期河西郡守人选情况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文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推论”逻辑[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6 赵启汉;;魏晋京都洛阳试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7 陶新民;;魏晋审美观与李白诗歌[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8 崔平;;试论南阳发现的再葬画像石墓[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景蜀慧;;魏晋重实之风浅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冯君实;;魏晋官制中的护军[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所藏三方魏晋金印考述[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记者 蒋太旭;迄今发现最早知音故事图像现身[N];长江日报;2009年
3 姜爱平邋 张振华;罕见陶奔马惊现武威[N];武威日报;2007年
4 周桂钿;言意之辨[N];光明日报;2007年
5 张丽娟;甘肃武威发现陶奔马[N];西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马巍;魏晋士人高扬的人文精神[N];珠海特区报;2008年
7 王艳明;甘肃“地下画廊”获重要发现[N];西部时报;2008年
8 王艳明;甘肃丝路“地下画廊”获新发现[N];西部时报;2008年
9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朱汉民 周之翔;宋儒的经典诠释与言意之辨[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洪振快;驻京办不一定就是坏制度[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玉霞;魏晋时期儒佛道思想互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孟庆丽;试论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建构和“言意之辨”的滥觞[D];苏州大学;2002年
3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4 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天彤;魏晋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淑梅;魏晋乐府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8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洪千里;普遍性的追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立;魏晋言意之辨方法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奕争;言意之辨的逻辑语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张传东;魏晋文学史料述略[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肇函;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D];兰州大学;2007年
5 邵冰华;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D];河北大学;2009年
6 张智强;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的兴起与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纪荣;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巴晓津;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儒家素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常亮;魏晋时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现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对审美文化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1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4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