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0-04-29 13:32
【摘要】:意识形态是人类史的一部分,它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重要作用。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是马克思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学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热度不减,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聚焦“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实质”课题,通过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梳理解读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具体而丰富的内涵,进而剖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质,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双重维度。通过“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追溯、文本梳理和实质把握,论文旨在进一步夯实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理解和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具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证:第一部分,从哲学史上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得益于英国近代经验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英国经验论哲学家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但由于语言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认识上的种种差错,使认识走向误区。受英国经验哲学家的启发,法国启蒙思想家凭借感觉经验试图建立有着像自然科学般精确性的观念上的科学,以期从思想上为法国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观念学派的这一理论主张遭遇到了现实的困境。拿破仑本着政治实用主义的立场批判这一理论的不切实际性,从此,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再也无法抹去它的贬义色彩。法国启蒙主义思潮在德国思想界激起了壮阔的波澜。黑格尔立足于精神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和“教化”理论为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换提供了基础。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开辟了前行的道路。第二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进一步梳理,辨析《论犹太人问题》的“犹太精神”、《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类本质”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个性”及其扬弃、《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观念的上层建筑”、《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思想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多重语境,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具体内涵。第三部分,剖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维度。意识形态否定性方面:首先,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指出意识形态是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倒立呈像的观念”。其次,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特殊意识普遍化”的意识形态虚幻性和统治性。最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社会无意识”。意识形态概念的肯定性方面:首先,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本质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发现新世界,通过批判实现建构。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肯定性维度得以可能的哲学前提。其次,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有其现实依据的。最后,肯定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立足于人类社会,最终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第四部分,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内涵及其思想实质的双重维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意义。根据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双层维度,结合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情况,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启发我们要处理好意识形态批判和意识形态建构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加强对其他思潮的批判引领,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0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咔咔;;意识形态的“颠倒”内涵及其批判——拉瑞恩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2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教科书体系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02期

3 张志丹;;意识形态概念上的“列宁与马克思对立说”献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李烨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确立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07期

5 孙淑桥;;国内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和使用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6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接受:1919—1949[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1期

7 张波;;批判与肯定: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种逻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1期

8 乔治·马尔库什;孙建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1期

9 王宗礼;史小宁;;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戈士国;;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源初语境、建构方式与分析架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俞吾金;;马克思使用过中性意义上的Ideology概念吗?[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牟春;;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余守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进展和思考[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5 敖带芽;;“意识形态终结论”百年历程的回顾与反思[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利英;刍议意识形态概念起源与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19年

2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意识形态范畴需要基础理论的澄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李馨宇;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基础[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跃;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双重维度及其当代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邹顺光;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价值[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3 宋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金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乌日娜;意识形态概念的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陈明;论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春航;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考察[D];天津大学;2009年

8 万红亚;论意识形态的功能[D];湘潭大学;2008年

9 袁兵;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黄芸花;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化:从马克思到曼海姆[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44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44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f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