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良心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2 17:31
【摘要】:孟子性善论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理论难题。原因有二:其一,人们没有区分孟子所言性、善的不同层面内涵;其二,传统的二分思维模式无法对孟子所言性、善的不同层面内涵给予合理的定位,以至于混淆了人禽之别、圣凡之别两个不同层面。因此,解决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困境就在于突破传统的二分思维模式,将孟子所言的人之为人之性、善的根据层面与规范层面区分开来。 孟子是以心善论证性善,因此,明确孟子所言心的内涵,是突破孟子性善思想研究的关键。通过“四心”与仁义礼智的两种不同关系就可以揭示“四心”的双重内涵:其一,“四心”是仁义礼智的端源;其二,“四心”是所落实的仁义礼智。与心相应,才、性、情也都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即为善的能力之性,二是人之为人的落实即仁义礼智之性。而善也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善的根据即善德之善,二是善的落实即善行之善。因此,孟子的性善思想就包含从善的能力而言的性善论和从仁义礼智之性而言的性善过程论两个方面。性善论阐明了人禽之别,是成圣的根据;而性善过程论则揭示了圣凡之别,说明圣人是后天修养的结果。 良心揭示了孟子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通过道德情感、礼义等道德规范,以及良心的自我反思,良心体认到自身的存在。良心的自我体认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体认到自身所存放的仁义礼智,二是由仁义礼智体认到内在的道德根基。 良心除了自我体认发现自身以外,还可以通过“天之所与我者”来确认。而良心与天具有双重关系,体现在“天之所与我者”和“尽心知性知天”中,这双重的关系揭示了良心的双重工夫。 良心的立本工夫是明“天之所与我者”,阐明成就道德的根基。良能、良知是成就道德的根基,是善、恶的最终判断根据。 良心的存养工夫是“尽心知性知天”,是良心的内在根据与人文环境互动形成自身内在规范的过程。 通过良心的存养工夫,揭示良心自身具有道德根据、道德情感、道德规范三重内涵,具有自主性、普遍性、根源性、创生性、情感性、活动性、成长性、存养性、规范性、自反性的特性。良心的这些内涵和特性说明自身正是道德生命,而良心是道德生命就可以解释性善思想的双重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5
本文编号:2647315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以楷;孟子与道家[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2 谢遐龄;;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张玲;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张光成;孟子四端说再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张应杭;论孟子的心性说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蔡德贵;孔子、孟子、荀子:早期儒家三大师思想之演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唐文明;顺天休命:孔孟儒家的宗教性根源[J];孔子研究;1999年04期
8 陈居渊;论焦循《孟子正义》的易学诠释[J];孔子研究;2000年01期
9 杨海文;“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J];孔子研究;2000年04期
10 许抗生;《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J];孔子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47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4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