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冯友兰内圣外王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2:10
【摘要】: “内圣外王”一词,囊括中国学术之全体。无论是先秦诸子、宋明道学,抑或是近现代新儒家,究其思想之发端与运思之理路,无不于此有关。 所谓“内圣”就是指内修“成德之教”,以达人之所至。所谓“外王”则即为外施“仁德之治”,以尽人之所能。“内圣”反应的是一种内省、慎独式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完善。“外王”则昭示着一种由内修潜发的博施济众、利济苍生的实存关怀。传统内圣外王思想的运思理路是一种“本末一贯”、“圣王一体”的理论架构。由内在之修以达外在实践为根本。内圣与外王之间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上承下达关系。但理论上的理想预设并不能保证其在实际中的切合相应。这种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在被拖入到形域之内,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时,就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它所内含的理论困境。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矛盾,“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与追名逐利、霸权政治的冲突,使得历代先哲的崇高理想在现实面前遭致无情的践踏与漠视。然,成己之心终不可昧,成物之情若何以堪!随着近代中国民族矛盾,社会文化问题的日趋加重,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再次成为时代显学。 冯友兰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创见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从中西哲学及其文化交融、汇通的角度对“内圣外王”这一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时代诠释。通过建构最哲学的哲学——形上学哲学体系,进而使得内圣与外王之间呈现出彼此并行而又相互独立的全新关系。本文正是通过对内圣外王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涵、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演说,来系统阐发冯友兰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境遇下对这一思想所做出的全新诠释和创见性架构。以兹凸显冯友兰对内圣外王这一中国哲学核心内涵的理论贡献及其限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伟礼;中国哲学史:从胡适到冯友兰[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2 柴毅龙;冯友兰与柏拉图[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4期

3 杨翰卿;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J];哲学研究;1997年08期

4 刘亚中;道通天地冯友兰[J];东岳论丛;1998年06期

5 蔡仲德;;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5期

6 刘仲林;冯友兰“负的方法”反思与重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夏中义;论冯友兰的“圣人情结”[J];齐鲁学刊;1999年06期

8 李贵仓;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及其引起争议原因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高秀昌;试论30年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散木;;何为“端赖吕后智谋多”?[J];书屋;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来;;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桂钿;;内圣外王——应对各种危机的东方智慧[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宋志明;;恢复学术自信——略论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东超;;五十年代冯友兰对人生境界说的自我批判[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蔡仲德;;论教育家冯友兰[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郑家栋;;冯友兰“抽象继承法”论析[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沈幼琴;;中国哲学和可持续发展——冯友兰“天地境界”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郭建宁;;简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焦树安;;试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贡献与意义[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洪黎明 徐冰;内圣外王 创新制胜[N];人民邮电;2011年

2 钱耕森;冯友兰两度访问印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王泉根;冯友兰的得意之作与学术散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马亚男;专家学者研讨冯友兰学术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中华邋李运海 李天密;宗璞: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丁为祥;探索之路[N];光明日报;2008年

7 高秀昌;中国哲学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N];光明日报;2007年

8 ;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N];光明日报;2000年

9 宗璞;智慧的光辉[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戴子钦;冯友兰与梁漱溟[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3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5 张勇;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西北大学;2008年

6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锦发;孟子内圣外王思想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中原;王阳明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蒋昭阳;意义、真理与形而上学[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博;冯友兰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侯刚波;《孟子》内圣外王理论构建辨析[D];苏州大学;2011年

3 毕文胜;“抽象继承法”研究批判[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元桂;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5 陶晓燕;空与灵—冯友兰新理学中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7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王莹珏;冯友兰的中庸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阚红艳;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4年

10 秦海珍;冯友兰道德修养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6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56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6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