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0 21:31
【摘要】: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隋唐儒、释、道三教思想并行,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两翼的文化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全面展开和发展,为我国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两翼的传统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础。 汉代士人多因经入仕,至东汉末年,今文经学流弊日甚,国家权力也旁落于宦官和外戚。士人阶层为争夺国家政权,清议之风旋起,终以“党锢之祸”而告终,大批士族遭受禁锢。泰山羊氏代表人物羊弼在东汉后期主修今文经学,因精研公羊学而入仕为博士。东汉后期,清流士人争夺国家政权,最终却以“党锢之祸”而告终,羊陟就是当时遭受禁锢的士人之一。 曹魏代汉,施行形名法术,礼法式微。世家大族要求恢复礼法之治,“正始改制”的尝试却随着“高平陵政变”的发生而宣告失败。为挽救礼法之治,正始名士援道入儒,融合儒道,正始玄学兴起。“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学术思想的中心论题。在此时期,泰山羊氏不见出仕。 “高平陵政变”后不久,司马氏代魏,“正始改制”失败。儒道融合却并未停滞,反而向更深处发展。竹林玄学猛烈抨击司马氏代魏及其礼法的虚伪性,元康时期的郭象提出名教即是自然,认为道家与儒家,自然与名教是可合二为一的。佛教在此时期还未获得较为独立的地位,往往依附于道教传播,对士人的影响还比较小。西晋晚期,玄学内部即已分化,可大致分为事功派和浮华派。司马氏代魏,泰山羊氏因主张礼法治国与司马氏施政理念相近,大量出仕于西晋,贵为外戚,盛极一时。羊祜遵儒之教、履道之言,精于事功,注解《老子》为解决名教危机寻求理论支持。同时期的羊t却奢靡斗富,流于放诞。 晋室南迁之后,玄学随大批南迁士族流布江南。东晋道教的系统性、理论性明显增强,逐步走入上层士族社会。玄学与佛学在东晋南朝的融合也日益加深,儒学的地位相对下降,士人受佛道和玄学的影响较大。晋室南迁,泰山羊氏也随之南迁。东晋建立后,羊氏族人相继出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并未进入一流士族。刘宋建立,泰山羊氏族人受道教影响较大,多醉心于文学艺术、服食养生,至南朝梁时,已鲜有人物见于历史记载。 儒、释、道三教思想集中体现在魏晋南北朝士族的思想、实践活动中,北朝早期,士人多固守今文经学,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北朝中后期,南北学术思想交流不断加深,对义理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与南朝士人多注重于义理探究相比,北朝士人更注重宗教实践活动。北朝泰山羊氏固守今文经学的家学传统,兼修佛道,为北朝的宗教实践活动做出了较大贡献。 总之,东汉泰山羊氏因经学入仕,后积极参与玄学探究。在西晋时期随玄学的演化而分化。晋室南迁,南朝羊氏受道、玄的影响,醉心于文学艺术、服食养生,也不见其对于义理的探讨。北朝羊氏则固守家学传统,兼修佛道,完成了由玄学到儒学的复归,由此,南北朝羊氏走向了兴衰不同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总体上看,三教的斗争是暂时的,而三教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协调一致,才是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3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艳;魏晋南北朝的庄园给予士人的理想[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彭文良;木斋;;魏晋南北朝赋的演进历程[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3 李希运;论魏晋南北朝佛教志怪的传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吕厚量;;在郑玄与郑学之间——魏晋南北朝士人心目中的郑玄形象与中古知识分子文化心态解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5 ;名词简释[J];历史教学;1961年10期

6 紫溪;;由魏晋南北朝的写经看当时的书法[J];文物;1963年04期

7 袁济喜;论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J];江汉论坛;1986年09期

8 邓韶玉;一部探骊得珠之作——读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9 石桥;钩沉索隐 披沙觅金——评高敏主编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陆理原;从经学到文学——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角度的转变[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4 陶新华;;孙吴政权中荆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丽;;魏晋南北朝文史分野简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樊文礼;;唐代儒家士人华夷观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杝德弟;;魏晋南北朝P橐刀灾性暗浼胛幕墓毕譡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9 崔运武;;对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清毓;魏晋南北朝的酒[N];安庆日报;2005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寻找士人的“江南”[N];深圳商报;2010年

3 张菲娜;华夏文明的“衣冠之治”[N];中国审计报;2006年

4 王日根;以儒为体 以法为用[N];福建日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蓝田;杨国强:走进晚清士人的心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陈其泰;魏晋南北朝法制史研究的创新之作[N];光明日报;2007年

7 李强;魏晋南北朝的陶牛车及其断想[N];中国文物报;2008年

8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 陈传万;魏晋南北朝书籍出版与文学繁荣[N];光明日报;2008年

9 叶世昌;魏晋南北朝货币[N];国际金融报;2001年

10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成国;从人名看魏晋南北朝的孝道文化[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用韵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蔡定益;魏晋南北朝的慈善事业[D];南昌大学;2005年

7 瞿朝祯;魏晋南北朝画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9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邱健;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7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57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