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4:21
【摘要】: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无神论思想和无神论思想家,子产、晏子、老子、庄子等都被认为具有无神论思想。论文对这些思想家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他们都并非真正的无神论者。事实上,春秋时期,天命鬼神的影响还是相当大,比起殷周时期来,只是在程度上稍微有变化,而绝无任何本质的不同,虽然也有极少数的所谓“进步的思想家”,在某些具体场合会怀疑天的权威和鬼神的力量,但总体上却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能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思想家。 道家相信上帝,也相信天命,道家所言天、命依然具有神性义。老子所言之天在不少章节中仍然因袭了传统的天或天道的神性义而并非全指自然之天,文子所说的天有时同样是指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之天。庄子说天和命,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消退了不少宗教色彩,但也有不少的地方,庄子说到的天仍是宗教之天,所言的命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命。道家的天命观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第二,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第三,道家之命具有不可知性,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第四,道家的命与时有密切关系。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给人生带来一种深沉的绝望感,也就必然导致出道家的安命思想。 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老子从来就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和鬼神超越人的功能。列子不但明确区分了鬼神,在他的思想中还有一个比较严格的鬼神系统。庄子和列子相似,对于鬼和神,庄子基本不怀疑他们的存在,并且多次明言鬼神的存在。道家大多有些神仙信仰,庄子在其书中又塑造了一系列的神人、至人、真人形象,庄子应该是相信这些神人的存在的。 道家也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老子对祭祀和丧葬之礼很重视,从这种重视我们可以反推出老子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庄子也相信灵魂不死,关于人死后灵魂如何变化的问题,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前状况直接影响到他死后的灵魂状况。 道家虽然没有否认上帝鬼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死,但道家鬼神观念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对鬼神的权威表现出一种超越思想。道家把道置于上帝之上,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能够用相对理性的态度对待一些所谓的神鬼现象。 道家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与天命鬼神有关的迷信行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批评和揭露。首先,道家批判和揭露了梦迷信。列子否定了梦同神灵鬼魂的意志的关系,对梦的成因作出了较前人科学的解释。庄子对梦的看法在继承列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一,入梦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庄子认识到了梦的虚幻性,否定了梦预兆吉凶的功能;第二,庄子揭露了统治者对梦的利用;第三,庄子在继承列子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生如梦的思想。其次,针对当时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道家提出了气感应的自然感应观点。老子的天人感应思想虽然不乏神秘性,但到了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虽然受时代的影响还有一些神秘的成分,不过主要的还是自然化的。庄子继承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思想,明确把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的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庄子“气”感应思想虽然是幼稚的,也并不科学,但这一思想也并非全无是处,它对今天的人类活动依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再次,春秋至战国时期,相术非常流行,人们也相信面相能决定命运。道家对相术有理性的认识,是较早揭露相术骗局的人。另外,道家对鬼怪致病原因和驱鬼活动也作出了比较理性的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3
本文编号:2662092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禾;从语言的运用上看《列子》是伪书的补证[J];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03期
2 李谷鸣;;论《老子》的唯物主义天道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林振湘;《庄子》神人意象原型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马达;论《列子》非张湛所伪作[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余建军;;庄子命之本质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丽;韩传强;;生存与超越——对孔子和庄子待命之探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东;;从词汇角度看《列子》的成书时代补证[J];古汉语研究;2009年01期
8 成兆文;王权与天道——释解老子与孔子的天道思想[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9 王晶波;相术起源与中国古代命运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10 马振亚;从词的运用上揭示《列子》伪书的真面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俊艺;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2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6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