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日常语言哲学中的他心问题

发布时间:2020-05-15 04:34
【摘要】:他心问题,问的是:我们能否知道以及怎么知道他人有心,亦即有思想、经验和情感等等? 问题首先源于笛卡儿。当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心灵是实体,我只是从自己出发才知道自己有心时,他已经表达了这样一个论断:意识内容对主体具有自明性——我能直接把握自己的思想、经验等,但对他人渺不可及——我只能看到他人的行为表现。于是,他心不可知。 然而实际情况显非如此。这就需要说明了。类比论证以为:我们是借助他人与自己之间的许多相似性,从自己的情况类推出他人之心的。但类比论证问题很多。说到底,它的前提仍是笛卡儿主义心灵私有的观点,而这一点恰恰决定了类比论证从根本上说不可行。 后世哲学家认识到,要回答他心问题,归根结底要从笛卡儿主义入手,考察它的预设和结论,找出错误根源。赖尔以为笛卡儿主义犯了个严重的“范畴错误”,把表达心灵的范畴与别的范畴混用了。心灵表示的是他人做事的能力和性向,所以我们认识他心其实认识的就是他人的行为、他人指导行为的方式。奥斯汀认为,这里有两重误解,一是误解了“知道”的用法,二是误解了感觉、情感语词。实际来看,我们常常能认识他人之心的某些方面。斯特劳森认为,这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概念的原始意义。实际上,他人就是有心。维特根斯坦则高屋建瓴地指出,笛卡儿主义根本是概念混淆。它误解了“知道”的用法。其实只要现在没有理由怀疑,就可以说知道。也误解了心理概念。心理概念既不单指内心经验,也不单指行为举止,而是一整个相关现象。所谓“意识内容对主体具有自明性”是指,这是一种无标准的直接归属;所谓“他心的认识必须通过环境、行为表现和话语等”是指,这是一种有标准的直接归属。就此而言,如果我看到别人特定的行为或表现,我就可以说我知道他疼等。 从误解语言、混淆概念角度而言,他心问题似不过是一假问题,是哲学家们臆想出来的。不过这个结论下得有些仓促。事实上,以上各家谈论他心时,往往笼而统之谈,而且更多谈感觉,谈生气和疼等。但心可不只有感觉,心似乎是分层的,你疼我也许看得山宋,但“我要是不告诉你,你就无法知道我昨天晚上梦见了谁”。这提示我们,他心问题指向着心理经验或活动的分类:哪些心理经验或活动我们能直接知道,哪些则不能?在此,本文只能尝试性地按有无意向划分两类心理经验。权作b俗┮瘛,

本文编号:2664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64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