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15 20:19
【摘要】: 马克思并非天生就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而只有在其思想发展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他才能成其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回顾马克思经过思想斗争从旧的传统哲学转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他的哲学世界观的转变无不与马克思哲学研究视角和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有关。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研究视角与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是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和哲学世界观理论特质的关键,也是我们科学划分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及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意义的客观依据。因为正是由于马克思哲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才使得马克思在其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后的过程发生了哲学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使马克思以此转变为分界形成了两个根本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并在这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理论特质,前者表现为从抽象观念和抽象理性出发的仍然在思辨哲学中兜圈子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哲学,具有思辨唯心主义和纯理想主义的理论色彩,后者表现为从具体历史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的、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现实而彻底的人类解放学说。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不同哲学有不同的世界观理论,以各种哲学世界观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可以称为研究哲学的“元哲学”,那么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下由于人们视野的不同就会形成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从而形成人们以不同“世界”为对象的不同世界观和世界观理论,也就是说形成具体的、历史的、各不相同的哲学,从而构成人类历史上各具特点的哲学发展演变历史。总的说,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克服了传统旧哲学的根本局限和缺陷,使过去远离人们现实生活、脱离人们现实生活实际的纯思辨哲学转变到从人类具体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和揭示人们现实生活实际各种本质关系和矛盾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哲学,使哲学研究对象发生了从人们臆想的、虚无缥缈的观念世界向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根本转向,从而形成了立足于人类具体历史的实践与时俱进地揭示人类现实生活世界本质关系和规律的科学的世界观理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包含有多方面内容,但他的哲学研究视角、哲学研究方法和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无疑在他的哲学革命中居重要地位和关键地位,本文陷于篇幅仅就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及其带来的哲学革命和意义作一探讨,有可能挂一漏万,失之偏颇,但我想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其哲学革命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我们从根本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界限也是很有帮助的。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青年时期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转换和演变,重点阐述马克思黑格尔主义时期和费尔巴哈时期的理论重心;第二章全面考察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转换的内在历史轨迹,着重厘清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前的时期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哲学研究对象演变;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在这部分,本文全面阐述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对象根本性转变的主要内容,突出马克思把人类现实生活世界的本质关系、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及其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据和理由,并厘清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全面阐述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所具有的哲学革命意义;在突出马克思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所具有的理论意义的同时,考察其对于我们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科学实证的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哲学世界观理论,是建立在他对旧世界的批判从单纯理论抽象的“观念世界”的批判转向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现实批判基础之上的,正是他的这一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性转变,不仅使马克思实现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由单纯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批判转向唯物史观的现实批判,而且使马克思实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论证由单纯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抽象论证向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和诉诸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转变,最终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转变为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金福;实践的本质及实践对认识的意义——也谈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并与刘国章博士商榷[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杨思基;唯物主义的“物”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定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杨思基;;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性”思想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4 张奎良;;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历史地位[J];学习与探索;1980年01期

5 杨思基,阮青;社会根本性决定力量的历史变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665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65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