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16 05:57
【摘要】:人的主体性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在哲学的追问中不断发展,根本上源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人生意义的不断思考。同时,人类技术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科技的进步反作用于人的主体性使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进入21世纪的即时通讯时代,这种影响变得尤为显著。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也不必然将人类的主体性引入正确的方向,人的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得到极度张扬的同时,也伴随着主体性的异化和缺失,透过对技术背景的理解,回归到哲学的反思,去分析和探求这些异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做出建设性的引导和塑造,对于人的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健康、自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的主体性与生产方式、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出现了虚拟性、多元性、模糊性等新特征。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在即时通讯时代也出现了新变化,表现为交互主体性。此外,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也实现了新的发展,自主性得到拓展,能动性进一步彰显,创造性有很大提升。 即时通讯的虚拟性沟通也使主体性面临着弱化的危险,对技术和媒介的过分依赖使主体性有缺失的趋向,即时通讯技术本身也制约着主体性发展。究其原因,客体对象的复杂化和主动性是主体性出现异化的前提条件,符号化本质使异化出现可能,中介消弱了主体性的本质意义,加速了主体性异化,虚拟与现实的冲突是主体性异化的内在原因。针对种种原因,要实现主体性的正确引导,就必须提升个体主体性意识,完善技术和制度建设,增进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整合。 即时通讯使人的主体性变得多元、复杂、模糊,这也是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转折。同时,从科技发展与“人化自然”学说的关系看,即时通讯本身也属“人化自然”的范畴,因而人类将自我塑造出新的主体性——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主体性,以求实现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时代的回归和超越。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主体性要求将主客体、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是一种文明的、完善的、全面的主体性,对虚拟沟通主体有积极规范意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保障和最高目标,是主体性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对当下主体性态势的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N02
本文编号:2666276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俪瑾;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罗文东;论人作为主体的矛盾二重性——关于主体性问题的哲学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3 周洪英,孙崇勇;网络、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关系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韩秋红 ,李新鸿;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的基本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6期
5 袁贵仁;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J];河北学刊;1988年03期
6 沈明明;主观性和主体性[J];九江师专学报;1990年02期
7 王树人;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李俊文;;本体论:哲学永恒的理论诉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J];南开学报;2002年04期
10 骆勇;;网络伦理失范过程分析:发生、表现及其成因[J];理论与改革;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晓波;[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恒平;网络行为的心理伦理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2 刘晓宇;论手机短信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及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森;即时通讯工具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6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6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