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先秦儒家“和”观念的源流与信仰基础

发布时间:2020-05-24 02:42
【摘要】: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来自原始宗教的信仰使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和”观念作为古代中国礼乐文化核心的精神原则,起源于古代的原始宗教,是早期中国社会共同体根本的精神取向。在原始平等的社会条件下,祭祀泛滥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神人以和”观念的产生,继而“和”观念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紧张与竞争加剧导致商代祖神崇拜与祭祀被过度强化,“和”观念变为对上帝(祖宗神)的极端迎合。宗周时代则以历史经验的理性为主导,强调了以民为本,天民合一之和,从政治、经济、教化、社会等四个方面完成了古代尚“和”文化的理性建构。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现实让思想家们各抒己见对“和”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辩。孔子仍把传统的礼作为实现社会之和的根本,并注入了“仁”的时代元素,他通过赋予天命以“仁”的目的,为个体生命开显天命的信仰,从而完成了儒家“和”观念的信仰奠基。子思通过对性与天道的深入探索,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了与道家关于天与道的本原之争以及“和”的有无之辩,初步提出了“和”观念的形上建构。战国时代的孟子则在子思的理论基础更进一步,以“人性论”与“气论”完善儒家内在超越的道德人格,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和”观念的内涵,并将道德人格中的“仁义”思想引入政治经济领域构建社会和谐,完成了儒家内圣与外王思想的统一。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通过对《周易》义理的阐释将先秦儒家“和”观念系统化和立体化,使“和”观念成为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并贯注整个生活世界,并进而形成综合的逻辑和历史体系。 在战国后期,人们对礼乐文化的信仰已经十分淡漠。荀子通过转换礼乐文化“和”观念之本,用物质之天的理论对天命思想进行消解与转化,并转变礼乐文化“和”观念之用,以人性本恶论建构“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追求基于礼治功利基础上的和谐。但荀子对天命信仰的消解,人性本恶的理论建构,最终让传统的礼乐“和”观念历史地潜隐。 先秦儒家提出理性的“和”观念,是建立在中华礼乐文明起源的特殊环境基础上的,而这种礼乐文明正是特定经济背景下文明的理性突破。因此,“和”观念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朝代交替的历史中屡仆屡起,成为大多数朝代所共同追求的盛世理想的准则。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变过程及其时代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徐祝林;从上古发俗透视正统文化信息的传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红春,陈炎;儒、释、道对晚唐诗歌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6 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邹德文;姚晓娟;;论先秦对商品的管理及其节约与诚信意识——以《周礼·地官·司市》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8 涂鸿;浪漫的情怀 神秘的边地 率真的生命──沈从文创作对楚巫文化的承袭[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邹登顺;女性边缘化、男性中心化与男性权力话语的建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董运庭;楚辞与楚国社会文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姚亦锋;;关于“风景”相关概念的理解[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崔冠华;;“五帝”的起源及在春秋时的历史遗留[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葛景春;;李杜审美差异论[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旭;;设计史论教学与学生设计能力培养之思辨[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5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4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尚建飞;思孟五行学说的根源及其演变[D];西北大学;2002年

6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7 李晓虹;孔子礼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8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9 赵得功;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涵意[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78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78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3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