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

发布时间:2020-06-01 03:43
【摘要】:本选题是对陈海飞师兄2004届博士毕业论文《论理解——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的理论继续,旨在评析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的影响。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理解的自我反思,是对理解的理解。它包含两个向度,一是肯定性向度,主要研究理解如何可能;二是否定性向度,,主要关注理解如何不可能。解释学史共历经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四种阶段和形态。其中,局部解释学和一般解释学还被称为传统解释学,它和现代哲学解释学一道体现了解释学的肯定性研究向度,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则体现了解释学的否定性向度。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体现了解释学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的主要流派是解构主义解释学和新实用主义解释学,前者以德里达、耶鲁学派等为代表,后者以罗蒂等为代表。它以关注理解如何不可能为根本旨趣,以文本间性和意义的多样化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以理解的主观性为基本原则,以直接或间接地抛弃作者和文本原意为理论依归,以轻视历史、篡改地理和转换时间为重要手段,通过蛮横隔离理解与解释的关系,将传统认识的对象纳入到理解的对象之列,或者片面强调文本的审美性,或者片面强调文本的应用性,从而以理解到的意义取代文本意义,达到取消认识论、取消理解对象的确定性,否定理解的正确性等解释学的传统旨趣和理论的目的,并最终抹煞传统的主体观、真理观、历史观、知识观、价值观等。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解实践的事实层面出发,坚持以文本为依据,以批判为主的原则,运用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互文性等思维方法,阐述了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思潮的背景及主要观点。第三、四、五章,评判了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理论在理解与认识、理解与欣赏、理解与应用等关系的偏失,重新界划了解释学与认识论哲学、美学以及价值哲学的区分。第六、七、八章阐述了后现代解释学对解释学基础理论的动摇与否定,并进而消解了以前解释学和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正象理解不同于认识、欣赏和应用一样,解释学也不同于认识论哲学、美学和价值论哲学。第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和现代哲学解释学具有一致性,都反对传统解释学,但是,前者是后者理论的极端化和激进化,它们的理论旨趣、核心问题、基本原则和理解的正确性等方面也迥然有别。第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强调了读者在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强调了理解的开放性、相对性、历史性、民主性与创造性等,打破了绝对主义解释学的神话,不啻为解释学史上的重大进步。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第四,伊格尔顿所宣告的西方文化的死亡并非空穴来风,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更多地张扬了其消极性。它否定了解释学的重要理论,比如,否定了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否定存在着客观固有的文本意义,否定了作者和文本的客观关系,否定了正确理解的可能等等。这给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至的;关于解构的一些问题[J];美术;1996年08期

2 叶诗茹;;超阅读:碎片背后的整体——以解构主义的眼光来思考超阅读真正的价值所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杨朝军;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观刍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胡健;略论巴特的美学思想[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5 叶华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解构主义和文学批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杨;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元素在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中的运用[J];戏曲艺术;2004年03期

7 张建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解构主义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8 郑敏;;诗哲是近邻——答郑秀才、陆楠楠、徐翔、刘超、陈凯同学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马赛;;互文性解构模式下的译者初探[J];理论界;2007年09期

10 董星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多元化翻译标准[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耕;;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的幽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2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闫文芳;;解构主义建筑与我国和谐社会相悖[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晓丽;;韦努蒂的解构翻译思想新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邓庆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当代建筑创作[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马彦婷;;《微暗的火》中的解构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海霞 综合;解构主义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杨一帆;韦努蒂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在中西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立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程一聪 整理;解构,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上海研讨“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N];文学报;2008年

5 ;非中心在中心的废墟上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阿庄;扎哈·哈迪德:建筑解构主义大师[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詹斌;解构的欢愉[N];青海日报;2003年

8 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9 陈众议;向着重构的整合[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冯颜利 俞宣孟 卫明 甘丹;走近德里达 倾听解构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萨晓丽;论威廉·S·巴勒斯文本中的反控制和意识的拓展[D];厦门大学;2007年

6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8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10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清光;语境与文学翻译[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2 夏智姣;创造性误读:一种解构主义翻译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丽静;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译作的地位[D];重庆大学;2003年

4 张珏;从诗歌翻译看译者主体性[D];河海大学;2007年

5 张戌敏;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胡素平;从解构主义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改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高璐夷;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与《论语》翻译[D];厦门大学;2008年

8 殷文;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7年

9 赵超;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的消解与重构——被解构的设计权力话语[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刘小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语境中的新叙事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0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90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