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3:03
【摘要】: 近代中国,比较中西文化,确立中西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志士仁人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冯友兰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观察比较中西文化,提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文化类型的不同;并以文化类型转化的方式回答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一章阐述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中西文化论争的历史进程。冯友兰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大背景下,融汇中西,扬各家之所长,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新理学思想体系,试图从哲学的层面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沟通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 第二章论述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地域说、古今说、类型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冯友兰认为文化类型说以类的观点观察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在于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由生产家庭化文化类型向生产社会化文化类型转变,实现中国到资本主义的自由之路。 第三章综合评价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与发展趋势所具有的进步性,同时分析了冯友兰对共殊关系的非科学理解以及未能贯彻唯物史观原则而使其中西文化观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冯友兰中西文化观对当代进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因此,我们既要守住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自强不息;又要向西方学习,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走综合创新之路,建设先进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甜田;;论20世纪初到欧游前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调和观[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2 贺显斌;;冯友兰的翻译观[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3 林合华;;论冯友兰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以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思想为中心[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4 何兴锋;;冯友兰幸福观的运思特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5 周礼春;;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现实意义——兼谈哲学的痛苦与消解[J];社科纵横;2011年05期

6 杜格才让;;责任主体:以冯友兰境界说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为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7 马承钧;;民国“三大望族”为何长盛不衰[J];农家之友;2011年06期

8 张运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中西文化观[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7期

9 陈勇;;试论钱穆与胡适的交谊及其学术论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10 张法;;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论哲学特质——早期新儒学的思想特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鉴平;;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冯友兰三四十年代哲学的一点分析[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2 陈来;;有情与无情——冯友兰论情感[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陈引驰;;类型与时代:中西文化之别——“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回顾[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宋志明;;恢复学术自信——略论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东超;;五十年代冯友兰对人生境界说的自我批判[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蔡仲德;;论教育家冯友兰[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郑家栋;;冯友兰“抽象继承法”论析[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沈幼琴;;中国哲学和可持续发展——冯友兰“天地境界”研究[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郭建宁;;简论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焦树安;;试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贡献与意义[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耕森;冯友兰两度访问印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王泉根;冯友兰的得意之作与学术散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马亚男;专家学者研讨冯友兰学术思想[N];光明日报;2002年

4 侯且岸;调和之美: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N];学习时报;2004年

5 李中华邋李运海 李天密;宗璞: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丁为祥;探索之路[N];光明日报;2008年

7 高秀昌;中国哲学研究应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方法[N];光明日报;2007年

8 ;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N];光明日报;2000年

9 宗璞;智慧的光辉[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戴子钦;冯友兰与梁漱溟[N];北京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D];南开大学;1994年

3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祝薇;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宗教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蒋昭阳;意义、真理与形而上学[D];复旦大学;2008年

7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8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明;论宋美龄的中西文化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毕文胜;“抽象继承法”研究批判[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元桂;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4 陶晓燕;空与灵—冯友兰新理学中本体与境界的完美结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6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陈少武;论朱执信的中西文化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莹珏;冯友兰的中庸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博;冯友兰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阚红艳;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93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93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