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域中的共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0:22
【摘要】:主体间存在的利益分化和价值分歧,时常导致严重的冲突和分裂,威胁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一定主体间形成和而不同的共识,可以缓和冲突、弥合分裂,实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从哲学视域加强对共识、共识问题和共识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构建整体的中国共识理论体系,有助于深化共识学科研究,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坚定“四个自信”;同时,还有助于中国解决社会矛盾冲突,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个体提供美好的精神家园。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等三大部分构成。引言部分论述共识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学术目标、创新点和难点等问题。正文五章分别研究共识问题理论溯源、共识的本质、共识的类别划分、共识的运行发展、构建当代中国共识的路径等内容。结语部分,对构建共识的前景进行积极展望。第一章对共识问题进行理论溯源。关注近代之前共识思想的萌芽,分析近代以来共识思想的发展,研究现当代共识思想的兴盛。近代之前的中国,在价值目标上对“大同”世界的追求,在实现方法上对“和而不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都显露出共识思想的萌芽;近代之前的西方,对“理想国”“太阳城”“乌托邦”“基督城”等美好世界的追求,也显露出共识思想的萌芽。近代以来的中国,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救亡图存、革命独立成为各个社会主体主要的共识;近代以来的西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的共识。五四运动以来,共识思想逐渐兴盛。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共识思想;在西方,涌现出“重叠共识”“商谈共识”“道德共识”等共识理论。第二章研究共识的本质。通过界定共识概念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分析共识的主体,研究共识的出发点、前提和实现方式,概括共识的特征等步骤,深入揭示共识的本质。对“共识”概念及与之联系紧密的“共识问题”“共识理论”等概念进行界定;按照达成共识的形式、范围和层次,分析共识的类主体、国家主体、群体主体、个体主体;指出具体的历史的个体是共识的出发点,分歧的存在是共识的前提,说理性方式和强制性方式是共识的实现方式;分析共识的相对性、共识在阶级社会所具有的阶级性、共识的主体间性等特征。第三章对共识进行类别划分。按照主体、内容、层次、性质和存在方式等标准对共识分类。以主体为标准把共识分为类的共识、国家的共识、民族的共识和政党的共识;按照内容将共识分为经济共识、政治共识、文化共识、社会共识和生态文明共识;按照层次将共识分为价值共识、程序共识和政策共识;按照性质和存在方式,把共识区分为正确共识、错误共识,真实共识、虚假共识。第四章研究共识的运行发展。共识始终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主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其自身的生成机制、运行动力、评价机制和维护机制。共识的生成机制包括建立平台、循序渐进、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运行动力包括内在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评价机制包含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标准、确立评价原则;维护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扩张机制。第五章研究构建当代中国共识的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和综合分析,梳理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在共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指出构建当代中国共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构建当代中国共识的路径。在共识问题上的教训主要是或受“左”倾、“右”倾思想的裹挟,以错误共识、虚假共识凝聚各个社会主体,或放松对共识问题的关注;在共识问题上的经验主要是因时因地制宜地从哲学层面、理论层面、战略层面凝聚共识。构建共识面临的机遇,在国际上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实力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加,在国内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理念的牢固确立和逐步实施。构建共识面临的挑战体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主建设任重道远、文化领域存在价值观的冲突、社会建设领域新的矛盾不断涌现、生态环境危机严重等方面。提出以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等作为构建当代中国共识的路径。结语部分,展望构建国内共识和国际共识的前景。提出各个主体应当尊重差异,克服偏见,通过时间积累、制度试错、实践磨合,形成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泛的当代中国共识。同时,开放胸襟,扩大视野,站在平等主体的位置上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对话,不断扩大共识的领域,与世界各国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3
本文编号:2700512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小萍;;分配正义的两个抽象原则[J];哲学动态;2015年12期
2 刘湘溶;;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觉与协同推进[J];哲学研究;2015年03期
3 龚天平;;社会共识与经济伦理[J];齐鲁学刊;2014年04期
4 韩震;;以文化认同熔铸国家认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05期
5 谷亚红;;南斯拉夫解体根源国内研究述评[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02期
6 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哲学研究;2012年01期
7 韩东屏;;如何达成价值共识[J];河北学刊;2010年01期
8 王雨辰;;略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J];哲学研究;2009年12期
9 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9年04期
10 胡敏中;;论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8年07期
,本文编号:270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