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0-06-09 11:58
【摘要】:摘要: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李泽厚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一直广受学人关注。纵观李泽厚一生的思想历程,其思想体现出一种提纲式、多变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众多“本体”论中,诸如“工具本体”论、“度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心理本体论,最后以“情本体”论作为总结。毋庸置疑,从李泽厚学术发展历程来看,其看似零散的哲学提纲其实自有其独特的体系,他后期提出的“情本体”思想无疑既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发展之处。 本文认为,对其“情本体”思想的探讨不应局限于就“情本体”说“情本体”,而应当从其思想体系的整体上来探析其情本体的意义和地位。因此,本文将在其早期提出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框架中来考察情本体,以期彰显李氏“情本体”思想所具有的深沉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就其哲学体系的展开来说,李泽厚以“人活着”作为起点,以人的“命运”作为其哲学研究的主题,具体展开为“为什么活”、“如何活”及“活得怎样”三个问题的思考。在这个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体系的展开进程中,“情”始终贯穿于其中,且此处的“情”不是某种消极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人的存在要素。就其基本内涵上来说,李泽厚的“情”也不仅仅只是指狭义上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人的感性生命存在。这种感性生命存在与作为个体的人有关,体现为感性的经验活动,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开始,展开为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实践活动,并呈现出当下性、特殊性、境遇性、偶然性的特点。 不过以此感性的“情感”(经验)为根本,并不意味着人就应当始终停留于这样一种状态,他在强调以“情感”为根本或基础的同时,还强调以“理性”为主导,而后者(即“理性”)在李泽厚看来也不是凭空生成的,或某种先验的形式,相反,它也是以感性的经验为基础,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淀而成的。这种从历史的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理性能力,与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就不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互动。在理性得以建立以后,李泽厚也没有停留于那种逻辑的形式化的理性,而是要求再从理性回归感性。如果说,从最初的感性经验活动中积累出某种理性的能力,这体现为从个体性到类的主体性的发展,那么,将理性的能力再运用到感性的生命存在中去,这就体现为从类的主体性向个体性的回归。李氏的这种从“情”到“性”再到“情”的历程,一方面对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的“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是强调,另一方面也比较好的解决了情感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从而对回归人的真实存在的思考具有相当的实质性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6
本文编号:2704653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建平;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J];文学评论;1998年01期
2 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3 杨春时;乌托邦的建构与个体存在的迷失——李泽厚《第四提纲》质疑[J];学术月刊;199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4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4653.html